浅谈音乐的社会功能

作者: 谢洪瀑 【 原创 】 2017-06-21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这段话的意思是:诗(包括歌曲),可以培养想象力,可以从中观察社会人生,可以使人团结,可以讽刺政治。往近里说,可以用它来事奉父母,往远里说,可以用来服务于国家,而且多学到许多有关自然界的知识。孔夫子用这段话精辟地概括了艺术的三大社会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要求艺术的社会作用越直接越好,甚至用现实主义的态度对待艺术。对音乐来讲,更是如此,由于音乐艺术的特点,即音乐的物质材料的特殊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音乐的非语义性、不确定性等等,使音乐不长于具体
    呈现客体,因此,音乐的认识作用比其它艺术门类要复杂一些。
    一、音乐的认识功能
    在音乐中,不出现具体的“鸟兽草木”的名与实,不出现可视的形象,一般来说,音乐也不长于具体描绘某一事件、某一人或某一物。因此,音乐的“认识”功能,不在使听众“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通过音乐认识事物的具体性状,而在于对社会、对人生、对大自然的一种宏观的、整个超越了判断和逻辑的.直接感受于心的认识,用一句禅语来讲,这是一种“心心相印”的“默契”般的认识。
    音乐的“认识”,主要是帮助人们认识时代精神、人的内心世界和人的感情。所以,音乐能从不同角度反映社会生活,通过音乐能更深入地认识社会生活。音乐蕴涵着丰富的历史和现实的文化内涵,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有利于提高人的文化修养。  
    二、音乐的教育功能
    孔子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孟子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苟子也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都强调音乐不但具有陶冶性格、淳化民风的作用,而且比空洞的说教更具有说服力,可以深入地对人的灵魂产生有益的作用,达到“化人也速”的效果,以致“移风易俗”产生对社会的教育作用,逐渐改变整个社会的旧风俗、旧习惯。古希腊的哲人们,也有同样的看法,亚里士多德把教育与净化、精神享受列为音  乐的“几个目的”之一。柏拉图也在他的《理想国》里,强调音乐必须“把人教育成美的善的”。
    音乐的教育功能,是因为一切好的、有价值的音乐,都是作曲家对现实生活的思考的产物,里面凝结着人类优秀的思想、智慧和高尚的道德情感。而这一切,又是通过具体美感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这样,人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就接触了作曲家的伟大心灵、深刻思想,感受他们所倾吐的一切,潜移默化,被不知不觉地陶冶着性情,雕铸着灵魂。当我们欣赏贝多芬的音乐时,就不可能不被他在音乐中所表达的英雄主义、乐观主义、藐视一切权贵的大无畏气概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所打动。同时,也不能不想到,一个孤独、贫困的“聋子”,居然凭着伟大的理想、顽强的斗志、超人的毅力,为人类树起一座座音乐的丰碑!也为人类树立了一个崇高的榜样。因此,贝多芬的音乐和精神,便自然而然地成了最好的人生、理想的教材,并将永远鼓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在生活中不倦地追求真理、追求理想、追求美好的人生。
    音乐的教育功能,还体现着音乐是一种必要的修养。列宁曾表示:“真想每天都听一遍”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托尔斯泰曾被柴可夫斯基的《弦乐四奏·如歌的行板》感动得潸然泪下,叹谓:“我已接触到忍受苦难的人民的灵魂深处了。”
    三、音乐的审美功能
    音乐审美功能的产生,首先依赖于人的生理活动的基础。我们知道,音乐的最基本的要素是节奏,而音乐的节奏,便是建筑在人的生理节奏之上的。
音乐美感的产生,首先是由于音乐内部的节奏与听者心理、生理的节奏产生了共鸣。艺术家们把他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表现在音乐旋律和节奏里,听众就从这旋律节奏中体验或感受到那种思想和情趣,从而引起共鸣与美感,同时,也在欣赏中得到愉快。
    音乐审美过程中,人们的观念联想,被称为“移情作用”。所谓移情作用,指人在聚精会神地关注一个对象(大自然或一件艺术品)时,由物我两忘达到物我同一,把人的生命和情趣“外射”到对象里去,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力,使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也显得有人情。当聆听勋伯格的《净化之夜》时,时而舒缓时而激烈的音乐节奏,会把我们引入一个画境——我们不但可以感觉到月夜花园的美,还能感觉到一对不幸的恋人那两颗激烈碰撞终于净化、升华的心。
人的审美意识还是直接产生于社会实践的,它同时是人固有的一种精神需要,欣赏美、创造美,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能动反映。所以,音乐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净化人的心灵,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树立崇高的理想。
    音乐还产生另外一个最普遍的社会功能——娱乐功能。音乐的娱乐功能,讲的是音乐提供有教养的娱乐,有文化的休息,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给人以轻松的美的享受。
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如果没有音乐,就没有欢娱,人就会精神不振;没有音乐,人的思想便会消极、低沉或空虚,人生就不会有美。难怪有人曾说:音乐是生活中的伴侣,音乐是苦闷中的情人,音乐是前进中的号角,音乐是战斗中的武器;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音乐能锻炼人的意志,音乐能培养人的美感,音乐能净化人的灵魂。


发表于:《贵州政协报》2001年12月13日“理论学习版”
编入:《新世纪教育论坛》丛书    2001.12.19

阅读 0评论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相关评论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