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传统芦笙制作工艺考述 ——以贵州金沙川服饰苗族为例

作者: 张荣冠 【 原创 】 2017-07-07

    摘要:“芦笙”是苗族先民发明创造,伴随着苗族的整个历史过程,并不断衍进、改良和普遍传承的一件传统簧管吹奏乐器。在苗族社会生活中“事事皆入笙歌、处处均有笙乐”,由此反映出芦笙巨大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它不仅仅只是乐器,还具有礼器、法器、神器等民俗涵义,制作芦笙也因此成为这个民族独具族性内涵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工艺。在金沙境内历代都涌现出一些技艺高超的芦笙制作名匠,其制作程序包括:备料、下料加工、装置调音。
    关键词:芦笙、传统簧管吹奏乐器、传统制作工艺
    苗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源于远古时代的“九黎”、“三苗”。从其历代传唱(诵)的古歌、历史故事和史料反映出,苗族是一个由北向南向西长期处于迁徙中的民族,其历经线索大致可概括为:黄河下游南北岸——武陵山区——云贵高原。“芦笙”是苗族先民发明创造,伴随着苗族的整个历史过程,并不断衍进、改良和普遍传承的一件传统簧管吹奏乐器。在苗族社会生活中“事事皆入笙歌、处处均有笙乐”,由此反映出芦笙巨大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它不仅仅只是乐器,还具有礼器、法器、神器等民俗涵义,制作芦笙也因此成为这个民族独具族性内涵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工艺。
在金沙境内历代都涌现出一些技艺高超的芦笙制作名匠,目前可追溯的如:陶文政、陶正学、侯登明、侯万均、陶正明、杨正方、杨顺民、熊天贵、杨开明、陶华跃等。仅现在健在的岩孔镇陶正明老师傅及其徒弟所制作的芦笙就曾销往省内的黔西、大方、仁怀、息烽、绥阳、铜仁、贵定,以及四川古蔺、浙江余姚等地。他们制作芦笙一般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备料
    在制作前,备料最为关键,均有很多讲究,主要包括:
    1、选竹:一般在立秋后至立春前这段时间,选生长三年以上的苦竹,(用做笙管),砍伐后先不裁断,只剔除桠枝,放在干燥的地方自然阴干。按当地以往的习惯,坎竹前一般要择期辰,如果不择期随意坎来的竹子须放在大锅里用水煮过,否则要变形或长蛀虫。
    2、选木:一般选略比笙斗直径粗,笔直无疙瘩的杉木、柏香木。因这些木料材质好,不易变形。在秋冬季节砍伐,自然晾干。(用来做笙斗)。
    3、选桦槁皮:在秋冬季节选纹理均匀的桦槁树皮剐下,用枝条撑开自然晾干。(制作时用于栓扎笙管和笙斗)。
    4、选购铜料(或自己炼):多选青铜和白铜,不用黄铜和红铜。因青铜和白铜在冶炼时加有一些其它金属一起炼,品质好,有韧性,发音好,灵敏度高。
    二、下料和加工
    1、按预定要做的芦笙的规格,用锯子把做笙斗的杉木或柏香木裁下,长度要略比最终的标准尺寸长些,用刀去皮,然后按笙斗(连吹管)的标准样式加工,先用刀劈出毛柸,再用刮刀剐光取样,最后用砂布磨光,笙斗为纺锤形。外形做好后,竖着缝中裁成两瓣,用刨刀分别刨空,然后用桐油加石灰(现在已多用白乳胶)粘合复原型,待粘胶干后,用钻子或尖刀钻出插笙管(笙苗)的孔(六个),再用桦槁皮剪成长条绑扎几道,最后上漆。过去用桐油加生漆熬制,现多用清光漆和油漆。
    2、裁笙管(又称“笙苗)。用锯子在预先备好的苦竹上按要求的尺寸裁下六段笙管,最短一截要比另外五截粗些。因竹子的下部分节短肉厚,发声不好,不用。要选长有竹枝的以上部分,这段节长,肉薄,径空,发声脆而亮,共鸣好,音量大。笙管下好后,先用铁钎把管内节子戮通,再在装入笙斗部位用刀剥出一长方形口,用于装置簧片。
    3、制簧片:先把备好的铜条用铁锤在铁敦上捶打成铜片,笙越小越薄,笙越大越厚。铜片打好后,卡在夹子上,用锋利的划刀划出簧舌。笙越大簧舌越长,笙越小簧舌越短。划好后再微微轻打,使划缝不漏气。然后,用小刀把簧面上的锈蚀刮除,使其光亮,再用剪刀把四周按要求的尺寸剪下。
    三、装置调音
    这里制作的芦笙多为五声羽调式(音阶:6 1 2 3 5 6)和徵调式(音阶:5 6 1 2 3 5),尤其羽调式的最为普遍,其装置和调音的方法及步骤如下:
    1、先装置最短也是最粗一棵笙管上的簧片,这棵管要装两个簧片,并调为同度音高,是笙的最高音(6)。
    2、装置调试最长一棵笙管,与最短一棵音成低八度(6)。
    3、装置调试右边中间一管与高音管(6)成下四度(3)。
    4、装置调试右边下面一管与高音管(6)成下五度(2)。
    5、根据右边下面一管(2)调试左边上面一管成上四度(5)。
    6、根据左边上面一管(5)调试左边下面一管成下五度(1)。
    7、根据左边下面一管(1)调试右边中间一管成上三度(3)。
    如此反复调试,先单支调试差不多后,将笙管插入笙斗后再调,直到发音准确,灵敏度高,好吹为止。
    关于芦笙的规格,这里是以“卡”来衡量和命名,即拇指与中指或食指伸张开的距离为“一卡”。称某支芦笙的规格大小是看最长一棵笙管的长度有几卡(从笙斗前算起,笙斗后部不算在内)。最小的为二卡半,最大的十二卡半。其各种规格从小到大依次排列如下:(管长单位为“公分”)
规   格    6管   1管    2管    3管    5管    6管   斗后管
二卡半     52     46     40      36     31      26     8.5        
三  卡     68     58     51      46     39      34     9
三卡半     74     64     56.5    50.5    44      38     9.5
小四卡     77     65     59      53     45      38     9.5
大四卡     80     68     61      56     48      41     9
五卡*      100    80     70      62     50      35     11
五卡半     108    91     80      72     63      54     11
六卡*      106    92     83      73.5    64     52     12
六卡半     126    106    92      83     73.5    46     12.5
七卡半     135    114    102     91     78      69     13
八卡半     138    128    108     91     84      66     14
九卡半     148    138    128     108    91      84     14.5
十二卡半   164    134    124     108    78      68     16
    其序列中没有列出的七卡、八卡、九卡、十卡、十卡半、十一卡、十一卡半、十二卡几乎不做,少有,以上带*号的五卡、六卡也少做。
    芦笙越大,笙管约略粗,笙斗约略大,笙斗上的吹管也略长。
    制作芦笙所需工具:斧头、锯子、推刨、刮刀、削刀、锤子、锥子、戳子、划刀、刨刀、铁钎、砂布、漆刷、铁墩、木马、炼炉、鼓风箱等。
    关于苗族芦笙的形制差异:贵州境内的苗族族群支系较多,民风民俗各有特色,这也从不同族群和区域的芦笙形制差异上得以反映,从总体风格上大体可分为黔东南和黔西北两大风格区,其他地区的芦笙有的接近黔东南风格,有的接近黔西北风格,主要差异表现在:
    一、笙管数分五管和六管。
    二、管体分直管和弯管。
    三、吹管与笙管的角度有直角、锐角、钝角三种不同形态。
    四、有的配共鸣筒(笋壳或竹管),有的不配共鸣筒。
    五、音列各异,包含了宫商角徵羽各调,有的还含有变音。
    以上不同形制的芦笙在制作工艺上既有很大程度的相似和共同性,又有不同程度的特色差异。
【作者】张荣冠(1966-),男,彝族,贵州金沙人,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副研究馆员, 从事作曲创作、音乐理论研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阅读 0评论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相关评论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