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更多

欢迎访问毕节市文化馆官方网站!

首页 >> 业务研究 >>理论成果 >> 借助非物质文化 让学生感受音乐美
详细内容

借助非物质文化 让学生感受音乐美

时间:2017-06-19     作者:朱目润【原创】   阅读

(摘要)传承非物质文化,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义务,借助非物质文化,让学生感受音乐美,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只有在教学中去实践,才能找出一条捷径,让学生真正了解并传承非物质文化,真正感受音乐美。

(关键词)借助   文化   感受  音乐美

一、现状调研

 1、我县是一个多民族的自治县,其中有彝族、回族、苗族、布依族等19个少数民族。县域面积6296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200米。人口1453万,少数民族336万人。在这个多民族杂居的地方,有很多国家、省、地、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有中国非物质文化的“变人戏”--------撮泰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彝族的《酒礼舞》、 《铃铛舞》 、《曲谷》、《酒叉》等;苗族的《大迁徙舞》、《垒营盘》、《苗族古歌》;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四铜鼓舞》、手工艺制作《擀毡》、民间画《哪史》、民间舞蹈《衣角舞》,及古老虔诚的回族“开斋节”,苗族的“花山节”,布依族的“插秧节”等都体现了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多彩。

、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分布在云、贵、川等省市,他们的历史悠久,音乐文化非常丰富、而且古老。在长期发展和传承中,留下了许多优秀的彝族文化,这些文化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如:有戏曲活化石之称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撮泰吉》;有以告慰灵魂为主题的舞蹈《铃铛舞》,有大型彝族舞蹈史诗《阿西里西》,还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酒礼舞》,《撒麻舞》。以及月琴曲《打猎》、《野马过河》等。这些作品无不彰显了彝族文化的神奇。

 3、我校是一所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有学前部、综合部、医学部、三个部7456名学生,其中幼教部33个班,1626人,音乐课开设有(琴法)、(声乐)、(视唱练耳)、(音乐欣赏)等课程。

 二、改革成果案例

在这样得天独厚的地方我作为一个教了30 年音乐的老教师来说,如何把这些资源运用到教学中,如何传承和发扬,如何找准切合点,运用这些优秀的文化促进学生的美育发展,促进学校的美育教育。是我们值得探索的一个课题,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在此与诸位同行共同探讨。

 (一) 用具有中国戏剧活化石之称的《撮泰吉》作为地方音乐戏剧欣赏教材,促进学生美育教育。

《撮泰吉》是彝族古老的戏剧,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撮泰吉为音译,“撮”意为“人”,“泰”意为“变”,“吉”意为“玩”结合起来就是“变人戏”.表演有开场祭祀、正戏、喜庆、“扫寨”四部分。祭祀一般在每年的正月初三至十五进行,旨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祭祀演员的服装非常独特,为人的进化过程,角色为:惹嘎阿布,阿打摩,骂哄摩,嘿布,阿安等。

 惹戛阿布(山神老人)——不戴面具,穿青布长衫,头包青帕,上插两只玉米棒作金角,苍老雄健。戴鸡蛋壳制的眼镜,意能透过混沌与朦胧看清世间事物。戴麻丝绞麦草制成的胡须。

  阿布摩(老爷爷)——戴白胡须面具。

  阿打摩(老奶奶)——戴无须面具。

  骂哄摩(苗族老人)——戴黑胡须面具。

  嘿布(缺嘴,汉族老人)——戴兔唇面具。

  阿安(小娃娃)——阿打摩的孩子。

  另外有二人扮演牛,二人扮演九角神兽,敲锣,钹二,共有十二人。

 人物的扮演者用布带紧缠四肢,如同裸体,用白布带搭肩交叉于前后,系在腰间。头缠着布带,用小木条作衬架,缠成圆锥形。阿布摩黑色,其余均为白色。他们扮演的是老祖先鬼魂变成的人,为了和常人有区别,说话用倒吸气的方法(山神老人除外)。

 四个撮衬阿布,拄木棍上场。接惹戛阿布点燃的蜡烛,拜天地诸神,拜五谷神后,在惹戛阿布的帮助下,表演买牛、犁地、锄地、撒灰、播种、割麦、打荞、拢荞、背运等。这时还有休息时打火吸叶子烟,给小孩喂奶,调戏交媾等动作。最后在热闹欢快的锣鼓声中舞狮告一段落.

 组织学生观摩欣赏《撮泰吉》的演出,让学生了解劳动创造财富,也创造了美。在课堂上播放相关视频并讲解有关《撮泰吉》的角色、服饰、面具知识,通过开场祭祀、正戏、喜庆、“扫寨”欣赏,让学生喜欢自己的民族文化,并且学习传承,从中感受美的真谛,使学生心灵受到美的熏陶。讲解独特的面具是戏剧《撮泰吉》中人物造型的表现形式,是神的化身也是沟通阴阳两界的工具,是死亡与生命的连接线。远古先民的生活,生产。梦幻般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制作工艺,造型特征与地戏是不同, 让学生从戏剧的角度去感受美、创造美。                                      

(二 )用彝族民歌“曲谷”《月亮明朗夜》作为乡土欣赏教材,让学生感受音乐的蒙胧美。

《月亮明朗夜》是一首彝族情歌, 情歌——彝语称之为“曲谷”。“曲谷”是彝族青年自古以来谈情说爱的一个歌种。相当于汉语的“情歌”。“曲谷”,彝语“曲”是声音,“谷”是玩。按彝语语法习惯,动宾与偏正词组是倒装修饰,故“曲谷”便是“玩声音”的意思。“曲谷”不但可作歌种名称,也可作为演唱这一歌种的行为。具有“情歌”或“唱情歌”的双重含义。虽然今日彝族男女青年仍在月光明朗的夜晚及某些节日,双双结伴,或成群结队地唱“曲谷”,但所唱形式与内容与过去相比已多不成“套路”。

鉴于传统的习惯与伦理观念,“曲谷”既不能在家中演唱,也不能在父母长辈及姐妹面前演唱,甚至“曲谷”中的“谷”这一词也非常忌讳出口。尽管如此,每个人在其青年时期都可能有一段自己的“曲谷”罗曼史;因此,长辈们对青年的“曲谷”活动,是不加干涉的,只是避而不谈,心照不宣罢了、其演唱场所,一般在远离村寨的荒郊、野坝、森林、岩洞里,彝语称之为“各杰”,汉语叫“歌场”。

在教学中,我设计出这样一个导入场景,月明星稀的夜晚,风轻轻地吹动小草,静静的画面,动听的歌声。“月朦胧,鸟朦胧,萤火照夜空,山朦胧,树朦胧,秋虫在呢哝,花朦胧,夜朦胧,晚风叩帘栊,灯朦胧,人朦胧,但愿同入梦。”一曲琼瑶的《月朦胧鸟朦胧》把学生带到了月色如银的夜晚。夜,静极了,玉盘似的满月在云中穿行,淡淡的月光洒向大地。一对恋人相互依偎,喃喃细语,倾诉出各自心中的情意。此情此景,使学生联想起我县的彝族情歌——《月亮明朗夜》------去感受音乐的-朦胧美。见谱例;

1.png

2、菜花开放时,不要去讨菜,要是去讨菜,那就辜负了菜花的鲜艳。

3、和真心的姑娘好,不要三心二意,要是三心二意,那就辜负了姑娘纯洁的心。

在感受音乐、欣赏音乐的同时,作如下解说,这首情歌虽然没有直接写月亮或月光,但是音乐中的朦胧的意境,暗淡的愁思,都仿佛是情人们在宁静的月夜,明朗的月色下引起的联翩浮想,二人世界,根本不需要外来因素的干扰。根本不需要光亮的出现。歌词:月亮明朗夜,不要打火把,要是打火把,那就辜负了月亮的灿烂。菜花开放时,不要去讨菜,要是去讨菜,那就辜负了菜花的鲜艳,陈述性的歌词,哲理性极强,寓意着一段美好的恋情,这也正是此歌朦胧美的体现。和真心的姑娘相好,不要三心二意,要是三心二意那就辜负了姑娘纯洁之心。借物抒情,具有幻想、朦胧、浪漫、又有对爱情的忠贞。

人们在朦胧的状态下欣赏美,别有一番情趣。常言道:“月下看佳人,马上看壮士”,为什么月下的佳人比烈日当空下的佳人更有美感,原因是:月色朦胧会产生柔美、宁静、含蓄的意境,增加“玉轮轧露湿团光,挛珮相逢桂香陌”的诗情画意。朦胧比清晰更具有美感。桂林山水的奇峰异洞,黄山美景的古松怪石,莫不都是在朦胧中才增添诱人的魅力,巫峡的神女峰,熊岳的望儿峰,都只能在一定的距离、一定的角度,朦胧之中给人美感,如果走进它们,在光天化日之下看个清晰,那就是秃石一块,美感顿时消失殆尽。

在我国神话传说中,历来把月亮看成嫦娥仙子居住的地方,叫月宫,很多民族音乐把月亮比作仙境来描写。正如以上情歌《月亮明朗夜》中仿佛看到了一轮明月像明镜一样悬在空中,把它清冷的光辉洒下来,仙境般的月夜,一对恋人喁喁长谈,真是“月照风松清,喁喁夜更静”的美轮美奂。

旋律的朦胧美:

旋律的平稳进行,上滑音,倚音,三连音,下滑音,后倚音,休止符的出现更增添几分朦胧的意境,和歌词搭配的天衣无缝,歌词用彝语演唱更突出了此歌曲的朦胧美。也正如:”谢庄在《月赋》中所表达的意境:“升清质之悠悠,降澄澄之蔼蔼。”只有让学生在这样的场景中欣赏明朗的月夜,才能真正体会到音乐的朦胧美。

(三)学唱彝族民歌“酒叉”《大雁往南飞》让学生感受音乐美。

   1、历史的沿革。

《大雁往南飞》是属于我县彝族的民间情歌。据彝族老歌手们介绍,早在几百年前,“曲谷”的演唱活动规模宏大。每逢歌节是人山人海,火把节可持续数日,演唱内容极为丰富,而且演唱者有一套完整的演唱程序。歌词大多比较长,多的数十句及上百句,具有分节歌的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演唱活动逐渐简化,歌词缩短,人们对非谈情说爱的内容的兴趣也日趋淡化,乃至取消,最后只剩下情歌的核心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的文明进步,歌唱活动逐渐简化,程序减少(因以前“曲谷”的演唱有一套完整而复杂的程序),歌词缩短,出现了五言四句或七言四句的接近于汉族山歌的歌曲——“酒叉”。旋律也融进一些汉族山歌的因素。从历史的沿革来看,有着丰富的底蕴,所以就产生了《大雁往南飞》一类的情歌。见下曲例

2.png

2、让学生感受《大雁往南飞》的艺术美。

 音乐是抽象的艺术,是通过声音的传播,表达社会现实生活及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它具有情感性,审美性和创造性。

1)感受歌词的艺术美

大雁往南飞,找温暖的地方,捡完抛撒粮,来春回家乡。我们好朋友,相会在今晚上。歌词运用了比兴手法,把大雁比作将要出嫁到远方的姑娘。按传统习俗,姑娘在出嫁前的一个月或半个月,很多姐妹们相聚在一起,用“哭”的形式互诉衷肠,表达出不愿分开的心情。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思想的开放,只能在山上唱的“曲谷’也换成另外一种方式——“哭嫁歌”在家里来唱。

姑娘出嫁到远方,为了建设幸福的家乡,幸福全靠勤劳的双手,顺着大道往前方,我们好朋友,美满的生活赛天堂”。解放了的彝族同胞,沐浴着共产党温暖的阳光,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在姑娘的心中,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环境,和睦的家庭,优秀英俊的丈夫,是她的所属所归。每一句歌词无不流淌出对美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即是音乐艺术美的体现。

2)感受旋律的艺术美

《大雁往南飞》调式调性属于以F为微的六声调式,四三拍子。旋律流畅,节奏舒畅,起伏跌宕,具有蒙古族长调特性。

3.png

 由于是属于“哭嫁歌”,旋律始终存在着一种伤感的意境,也正因如此,充分体现出了本曲调的优美所在。方整性乐句构成单乐段体,分节歌的特点,也充分体现出彝族情歌的特征:三连音的运用,使旋律更加流畅,更加优美。歌曲高潮是一句高腔,一声高歌,充满着对未来美满生活的向往。

3)让学生了解彝族情歌“曲谷”的审美价值

与其他民族一样,彝族用自己的方式“创造美,表达美,感受美,享受美”。“曲谷”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生活习俗,语言形式下产生的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和发展都透射出彝族人民的审美习俗,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曲谷”所承载的丰富内容,为我们音乐教育者提供了多元的真实具体的审美资源,也充实了民族文化内涵。a.作为彝族文化的一个类别,它古朴自然的旋律,吸引着彝族子民传唱不衰,体现着艺术的审美趣味和审美价值;b.作为歌词的语言,它传递着爱的信息,使歌唱成为爱情的媒介,同时也传递着历史,生产生活的经验和丰富的文化知识;c.“曲谷”的演唱技巧又充实提高了民族乐声的演唱。

《大雁往南飞》具有彝汉情歌的特点。这样的发展,不正是体现出“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的和谐理想吗?同时也给更多的音乐工作者启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只有植根于民族土壤的音乐之花才会更加美丽。

 音乐是人类最美的语言,音符是人类最美的文字。“凡音之起,由人之生也,孔子听韶,三月不知肉味,韩娥的歌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正是音乐所要表达的音乐美的内涵,这充分体现了音乐的感染力及音乐的美育功能。只有成功借助非物质文化,才能真正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美。


参考文献

1)胡家勋  编著、《乌蒙古韵》、贵州人民出版社。

2)陆刚  编著《撮泰吉》调查研究文集,贵州大学出版社。

3)朱目润  执行主编《草海之声》歌曲集,人民音乐出版社。

4) 朱幕菊  主编《走进新课程》,

5)赵薇  主编《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施》,开明出版社。

6)张忠笑  主编 《贵州少数民族音乐》

7)李永才  整理的彝族民歌、《中国歌谣集成 ---威宁县卷》。

8)吕光辉  撰写《彝族‘曲谷’程序及简介》、载《中国民族音乐》1989年第4期。

威宁自治县中等职业学校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