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对音乐创作的影响 威宁县文化馆时间:2017-06-19 内容提要: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是一个极其丰富的宝藏,有着广阔的资源和素材,为音乐的创作提供了大量源泉。本文对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对音乐创作的影响进了探究,并就如何传承少数民族音乐特色的同时,创作出符合时代精神以及具有特色的音乐作品。 关键词:少数民族 民间音乐 创作 影响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史的文明古国,同时又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生产生活中,都形成了具体本民族特色的民族民间音乐。这些悠久而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表现了民族的思想、感情、精神风貌,体现了民族的审美观念和思维方式。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在漫长的流传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歌曲、歌舞、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民族器乐等类别。 “越是民族的,也越是世界的。”音乐的创作离不开民族民间音乐素材,民族民间音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很多的音乐家的创作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我国很多成功的音乐作品里都可以感受到少数民族民族民间音乐的存在。有的音乐家在创作中直接取材或套用某些既成的民族民间音乐,也有的汲取了传统音乐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经验并予以再创造,有的则用传统美学的观点进行创作。 一、直接引用古典、民间现成曲调 在引用古典、民族民间曲调改编成绩比较突出的是王洛宾和王云阶。王洛宾先生1938年在兰州从一个过路的维吾尔族汽车司机那里,记录了吐鲁番民歌《达坂城》,此后,他深入甘肃、青海等地的少数民族地区搜集、整理了维吾尔族民歌《阿拉木汗》、《半个月亮爬上来》、《青春舞曲》、《曲曼地》;哈萨克民歌《黄昏里的炊烟》、《暮色苍茫》;乌孜别克族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等。他还根据哈萨克民歌《洁白的前额》改编了《在那遥远的地方》等歌曲。这些少数民族民歌和根据少数民族民歌改编的歌曲后来流行全国,被人视为中国民歌的代表作。王云阶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曾在青海教书,在工作之余,记录了流行在当地少数民族和汉族中的“少年”。他不仅记录了许多首“少年”的曲调和歌词,而且对其中一些民歌产生的时代背景、有关传说作了说明,为方言词汇注音并注明词意,记录了歌唱时的情绪、唱法的特点、曲调的性格等。 引用古典、民间现成曲调,或改编引用传统器乐曲、民间乐曲的作品中还有许多成功之作。如:通福根据蒙古族民歌改编的《敖包相会》,雷振邦根据塔吉克族民歌改编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根据白族民歌改编《蝴蝶泉边》等。这些作品的成功主要在于抓住了民族音乐的特色,通过对少数民族音乐的重新编配,有时候直接引用少数民族音乐,一方面,采用不同音乐的表现方式,把一些新的音乐特点发挥出来,同时也通过把已有曲调的客观性,与作曲家个人感受的主观性适当地统一起来,形成具有新鲜生命力的好的音乐作品。 二、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民族传统音乐文化 在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创作和发挥方面,民间音乐家胡松华的《赞歌》作品具有典型意义。《赞歌》中各段落之间鲜明的节奏对比,特别是各种音型的组合应用,显得气势宏伟,震撼人心。胡松华的作品中对民族音乐的揉合运用非常下工夫,传统音乐中调式调性的安排也颇有新意,音乐令人赏心悦目。又如民族音乐家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地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近现代新音乐史上的一个完美体现,几十年来,一直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感染每一个热爱祖国的人。《黄河大合唱》以其光辉灿烂的艺术创作,完全不同于西方音乐中大型声乐套曲的模式,惊现于世界音乐之林。 三、运用民族调式美学特征加以发挥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音乐中所使用的调式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调式是历经长久年代的音乐实践形成的,本身就凝聚着民族独特的音乐审美感。运用民族调式美学特征加以发挥和创造的作品如陈刚作曲的小提琴曲《苗岭的早晨》,在曲调上找不到完整的现成曲调的原型,但它是鲜明的民族传统审美感在音乐上的一种结晶,它的优美、质朴、明朗、欢快,都凝聚着民族式的诗意和情趣。它的美源自民族艺术。 音乐创作既要立足于民族气质的稳固基地,又要呼吸时代的新鲜空气。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是抓住民族音乐的内在气质深挖下去,发扬开来,使作品的精神境界和艺术意境根植于传统当中。只有站在民族音乐传统的基地上,才可能创作出更优秀的音乐作品,特别是民族音乐人更应该将根深植于少数民族民族传统的沃土中,成为民族音乐传统的继承者,从而促进中国音乐的不断发展和繁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