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更多

欢迎访问毕节市文化馆官方网站!

首页 >> 业务研究 >>理论成果 >> 织金小妥倮苗族蜡染
详细内容

织金小妥倮苗族蜡染

时间:2020-10-23     作者:吴良勇【原创】   阅读

   (原文载于2006年版贵州人民出版社《贵州民间美术传承与发展》,略有修改,本书属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国家级)课题)。
    官寨乡小妥倮村位于织金县城东北,距县城18公里,距国家级风景名胜织金洞1.5公里。小妥倮村自然环境优美,村中古木丛生,村旁峡谷奇绝。全村102户,总人口378人,皆为苗族。小妥倮歪梳苗(支系俗称)属织金县五个苗族支系中的一支,据《织金县志》记载:织金县苗族是从西晋朝征剿掳掠五溪之时陆续迁徙来的。他们到达时,彝族已成为水西的统治民族,故在织金苗族口头传说中,皆承袭祖先们从“嘎撒的丘”来,在“阿哲家”地方上安家。
    小妥倮歪梳苗主要分布主要分布于织金县官寨乡的小妥倮村、屯上村、萝卜村和茅草村,周边的邻近村落及织金县、黔西县和清镇县也有着星罗棋布的分布。在中心聚居区,制作和使用小妥倮风格型蜡染服饰的传承人群有两千多人。其中以小妥倮村的蜡染工艺和制作风格最具有代表性。在上述村落群体中有五百多人能独立制作、完成整个工艺过程,小妥倮村占了一百多人。
    小妥倮村苗族,因其服饰特点被当地人俗称为“歪梳苗”。其女装的主要特点是:成年妇女头发后梳,结田螺型发髻于脑后偏左,以弯月形花漆木梳固定发髻。上装多为靛青底色花衣,齐腰,衣型为大领、斜襟、右衽,领、襟相连为一条青底白花蜡染边饰,衣脚为一圈白底青花蜡染边饰。袖从肩以下接白、蓝、青、黄四色环布(四色象征苗族祖先迁徙经历的山川河流,祖祖辈辈手授口传。)续接15厘米左右的一环状蜡染边饰,整衣无扣,仅于右襟钉布带打结固定衣装;裙子青色,裙腰色任意,上半部为33厘米左右的一环形蜡染边饰,最下部为青色,不镶脚边。穿着时前、左、右三方向打褶。未婚女子发不结髻而梳辫盘头或垂于脑后,女子外出做客皆系蜡染或彩绣的双层方形纹饰围腰,可拆卸作口袋用;男子青年着青色或白色对襟滚边短衣,束青色或白色腰带;老年者则头缠青帕,穿青布长衫,束同色腰带。
    歪梳苗的女性中,于上衣、裙的多个部位大面积使用蜡染装饰,精湛的蜡染纹饰的搭配,构成了小妥倮歪梳苗独特的服饰特点。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由于为了体现民俗及服饰的历史文化载体和装饰美化的需要,小妥倮歪梳苗的蜡染工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纹饰题材和十分精湛的画蜡、浸染工艺,其纹饰图案在贵州少数民族中有着独特的风格。
    历史沿革    
    小妥倮蜡染的传承过程,随着不同时代及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着潜在的变化。尽管传统工艺的及风格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但由于在传承过程中必须依赖于相对应的物质环境,社会生活环境的改变会使得传统工艺及风格特征也产生相应的改变。通过调查了解,当地老一辈妇女正是变化速度加快时期的见证人,近几十年来,她们的经历见证了小妥倮苗族蜡染风格渐变的过程。
    按历史时期划分:建国前,小妥倮苗族服饰蜡染属较传统的粗线条风格期。这决定于自有蜡染工艺以来,蜂蜡特质和麻布面料的特点决定了这一时期粗放的绘、染风格,这一时期更能体现较早较传统的蜡染工艺特点。建国后至文革结束这一阶段,为由粗线条向细线条过渡的时期,这时整体技法及风格产生了较大变化。在这三十多年中,由于开始使用较细密的棉布作蜡画布料,因此材料基质的改变而导致了画风的适应性改变。在传统纹样基础上,小妥倮苗族发掘蜡画技法,在主体结构、传统图案不变的情况下,纹样趋向细密精致。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现代精纺棉布的广泛使用,其蜡画工艺从传统的粗放风格中脱颖而出,形成现在精巧细腻的小妥倮苗族蜡染风格。
    工艺传承方式  
    历史上当地蜡染工艺的传承方式基本上是以家庭传承为主体。小妥倮苗族蜡染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化,虽有一定变异,但基本上保存了原有的艺术形态。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小妥倮村与外界的接触日渐增多,到了20世纪90年代,与外部的交流更为频繁,常有相关人士前来采访、调研和购买蜡染。当地村民委员会开始意识到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能给后代带来经济利益,即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村委会制定了相关的村规民约,监督和敦促各户人家提高手工技艺并将技艺传授给下一代。他们请出村里的蜡画高手,组织技艺示范,现场讲授要领并实际操作示范,认真仔细帮助青年人学习蜡绘工艺。经过十多年的不断努力,现在小妥倮村中年、青年画出的蜡样,都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传承状况较好,整个蜡染工艺呈稳定上升的趋势。
    小妥倮村紧邻贵州风景名胜“织金洞”景区,占有地利优势,随着旅游业的日益兴起,外部交通条件改善和景区设施完善,外来游客日增。这为小妥倮苗族蜡染提供了进入市场的极好条件,也为村民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益。村民们都清晰地认识到祖辈留下的工艺给他们带来的商机,由此激发了学习传统技艺的热情,其相应的民俗活动也被珍视传承。在每年以小妥倮为中心的花坡节上,穿着蜡染服饰的习俗也空前兴旺。由于旅游业的带动,刺激和促进了当地蜡染工艺的传承和发展。
    相关民俗    
    婚姻习俗:青年男女在若干花坡节、赶场、红白喜事和走亲戚等机会认识后,经常相聚对唱情歌,加深了解。每年新年正月初四至十四,姑娘们轮流邀约来寨内走亲戚的男青年到家中吃酒做客,相互结识,倾诉爱慕之心。村民们称这种自由恋爱为“窜月亮”或“坐花房”。如双方有意,男方便告知父母,请媒说合。大致程序是“说亲”、“定礼”、“过礼”和“接亲”等。
    除与当地其他民族同过春节、端阳等节日外,小妥倮苗族还有自己专属的跳花节。小妥倮村所在官寨乡的跳花节时间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一,每逢跳花节,寨子里的妇女身着盛装与邻近的屯上村、茅草村及周边的妇女比赛服饰与蜡染制作工艺的高低。这种公众展示活动,既是相互比赛,也是交流学习。长期形成的民俗习惯为小妥倮苗族蜡染提供了深厚的发展土壤。
    制作工艺
    小妥倮苗族蜡染同其他地方蜡染工艺流程基本相同,其大致程序是:
    备料(含布料、靛青染料和蜂蜡等相关工具材料):传统的布料以自纺的细麻布为基布,现在已完全转为用机制棉布,使用传统传统纯蜂蜡或蜂蜡和石蜡按一定比例配成。
画蜡:在根据适用部位尺寸裁下的布料上构思图案(各个部位的图案有着传承的基本规范和图范,再结合实际操作中的材料变化随机应变处理其图案的合适性),用蜡刀蘸融化的蜡汁在布料上勾线。先勾画大框架线条,再作框架内的传统形象或符号,后在纹样内用极精细的线条勾填各种纹饰,逐步将整幅布料画完。
    浸染:由于使用现代合成染料,浸染时间由传统的几天缩短为几小时,染后的靛青色牢固度大大提高,保证了染布在日光环境部褪色,水洗不掉色。保持了传统的色相不变。
脱蜡:将浸染好的染件置于水中煮沸,分离布上蜡质,再用清水漂净晾干。
    点刺:小妥倮苗族蜡染在完成上述工序后,会在已染好的图案的醒目、关键点位再施以刺绣,用彩色丝线绣出星状小花点缀其。由于多用红黄色搭配,在大面积的蓝白色纹饰之中缀以星点色彩,整幅作品既统一谐调,又有局部的色彩对比变化,使得单色的图案别具情趣,大为起色。这是小妥倮苗族蜡染不同于贵州其它地区蜡染的独特之处。
    纹饰特点:小妥倮苗族蜡染的纹饰,从现在能见到的资料和入户调查的情况来看,目前当地妇女所绘图案,均反映着相当稳定的延续性。在上百年间难以比较出纹饰明显变异的迹象,妇女们在向下一代传授技艺的同时,也也将上一代人说沿袭纹样传授下去。其中有的图案经过长期的传承,已显现出抽象化、概念化、程式化的特征。可以推测,苗族由中原地区迁徙至关山阻隔的织金山区后,在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和一个相对稳定独立的社会环境中,渐渐演变出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独特纹样。这些纹样,记录着小妥倮歪梳苗族对遥远的中原泽地的社会文化记忆和情感怀念,也包括对先祖的崇拜之情。 
    小妥倮苗族蜡染比较典型的纹饰有下列几种;
    龙首鱼:最为典型的小妥倮蜡染主题纹饰,高度抽象化、概念化。在龙首鱼纹中依然可辩鱼眼、鱼须等,此类纹饰体现了对祖先生活环境的怀念。除有完整的龙首鱼纹外,在应变布局中也有灵活处理龙首鱼局部纹样的手法。
    植物类:常见的是石榴、菱角、菊花、星点状花等,寓意吉祥繁荣。
    鸟雀类:这类图案在主题图案中少见,但在一些特殊位置调整合适度时会用到。   
    填充纹饰:主要有小圆点、涡状纹、芒状纹,此类纹饰是形成独特风格的重要纹饰。
    几何类:常用粗细直线、波形折返线、主要用于边框结构。边框直线的数目有严谨的规范,深含历史文化寓意。
    小妥倮歪梳苗蜡染是黔西北风格独特的民间染绘工艺,具有悠久的传承历史和较为稳定的原生形态,尚未受到太多外界因素影响。随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织金洞”旅游业的日益发展,给小妥倮蜡染工艺戴老了商机,由此也促进了当地蜡染工艺的发展。但是,商业化趋势也很有可能导致传统工艺的变异,这是需要加以注意的。近年来,先后有美国、法国、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蜡染工艺研究专家前往参观考察。其基本的评价是:中国的蜡染在贵州,贵州织金、大方和普定一带蜡染具有独特风格,其中尤其小妥倮苗族蜡染精致出众。
    小妥倮蜡染工艺传承人王瑞芬
    王瑞芬,织金珠藏镇人,女,苗族,1970年生,小学文化。自幼在劳动学习之余跟母亲学习蜡染工艺,由于珠藏镇范围盛行“粗线条”蜡染纹饰,因而其工艺手法皆表现为珠藏苗族蜡染风格特点。1986年,王瑞芬出嫁到距珠藏镇50公里的官寨乡小妥倮村,开始接触到“细线条”风格,于是跟婆婆学习“细线条蜡染工艺”,因为勤奋好学,钻研技艺,不断同村中的蜡画能手交流,融会贯通。20世纪90年代后,其技艺已在村中达到一流水平,成为画蜡高手。
    王瑞芬所画蜡稿,图案造型生动别致,用线粗细得当,整体纹样精致细腻。通过自配的染料浸染、漂洗后,在于“画眼”位置(应该是预留好的)“点刺”橙黄色小花,整幅作品即显得生动活跃。小妥倮村紧靠织金洞,交通便利,游客络绎,为当地蜡染产品走向市场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由于王瑞芬的蜡染作品工艺精湛,风格突出,故每年除满足自用外,尚能出售部分蜡染作品,价格在每平方尺100元,年收入约2000元。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