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更多

欢迎访问毕节市文化馆官方网站!

首页 >> 业务研究 >>理论成果 >> 论黔西北民族歌舞文化开发
详细内容

论黔西北民族歌舞文化开发

时间:2017-06-21     作者:罗世勋【原创】   阅读

    黔西北民族歌舞文化资源丰富多彩。民族歌曲的种类主要有丧歌、祭祀歌、孝歌、古歌、酒礼歌、情歌、新民歌等。舞蹈主要有彝族的铃铛舞、撒麻舞、酒礼舞、撮泰吉(变人戏)、阿西里西(大家都来跳),苗族的滚山珠、芦笙舞、打鼓舞、大迁徙,仡佬族的打亲敬酒,布依族的索绣球等。丰富多彩的黔西北民族歌舞文化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半个世纪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芦虹彝家》、《月亮出来月亮黄》等彝族、苗族歌曲,《铃铛舞》、《滚山珠》、《索绣球》等彝族、苗族、布依族舞蹈走出了黔西北,走出了贵州,走出国门,迈向世界。
    但我们应看到,黔西北民族歌舞种类繁多,待开很大。我们只有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黔西北民族歌舞文化才能进一步得到开发、才能进一步丰富各族人民的精神生活,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怎样才能进一步开发黔西北民族歌舞文化呢?
    (一)充分认识民族歌舞文化的重要作用和价值。民族歌舞文化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以各民族的生产生活为主要内容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区域性、独特性,是民族意志和精神的表现。民族歌舞文化在古代就体现出她的重要地位和价值。据晋代常璩所著《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巴师勇锐,歌舞以凌。”致使殷人前徙倒戈,终于摧毁了商王朝的统治。这里的巴蜀之师,实际上就是彝军。《黔西州志·卷五》云:“孟赶者……与武王伐纣者也。”就是佐证。
    《华阳国志》又载:汉朝的开国君主刘邦打天下时,利用巴蜀郡夷人中的一支赛民部队为汉前锋,陷阵喜舞,大大鼓舞了军队的斗志。刘邦赞扬道:“此武王伐纣之师也。”于是命令乐入学习。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民族歌舞文化更充分地体现出她的作用和价值。随着民族歌舞文化取得的成就,各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丰富,特别是民族歌舞走出黔西北、走出贵州、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之后,对提高毕节的知名度,塑造毕节的新形象,为开发毕节、发展毕节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民族歌舞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才能更好地开发民族歌舞文化资源。
    (二)加强对民族歌舞文化的抢救。黔西北民族歌舞种类多、内容丰富,如彝族歌舞“除了因内容和演唱场合以及表演形式的不同,在纵的方面分成不同的乐种和若干歌种外,还因地域的不同在横的方面呈现出音乐色彩、‘风格明显相异的状况。换言之,同一歌种。同一首歌词,在几个不同的地域里,也就有几种不同的色彩和风格,于是使得这本已浩繁多姿的彝族民间音乐更加五彩斑斓,绚丽迷人”。   (见《贵州少数民族音乐》385页,贵州民族出版社,1997年7月第二版)。同时,有些民族歌舞也接近消失,如反映彝族先民生产生活的活化石——傩戏“撮泰吉”曾在威宁县板底乡板底村、新官寨村、炉山镇腊寨村等地流传演出,现仅存板底乡裸戛村民组,传承者也在逐步减少。正如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高尔基所说:“一个民间艺人的逝世,相当于一座小型的博物馆的毁灭。”民族歌舞一旦消失,又不能重现,那将是无法弥补的损失,这种情况在我区彝、苗、仡佬、布依等少数民族中都存在。因此,对于流传于民间的少数民族歌舞文化的抢救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要及时抢救这些丰富多彩的、濒于消失的民族歌舞文化,一是要认真搞好地区和各县的民族歌舞文化抢救规划。除搞清已搜集、整理、编写好的民族歌舞外,还要摸清各民族歌舞流存于民间的情况,特别是掌握在那些年事已高的老艺人那里的民族歌舞情况。在此基础上根据轻重缓急孝口价值大小程度逐个排队,按抢救的先后顺序进行规划。规划可以按搜集、整理、出版、编创等方面来进行,可以是短期规划,“十五”、“十一五”中期规划,也可以是更长远的规划。只有这样,我区民族歌舞文化的抢救才有一个明确目标和努力的方向。二是及时抢救濒于失传的民族歌舞。首先要不失时机地组织有一定实力的民族歌舞文化搜集队伍,下到有关民族乡村搜集整理流传于民间的民族歌舞。有关搜集整理人员应亲自同掌握民族歌舞的民间艺人座谈,通过他们把流传的民族歌舞文化遗产录制下来。将录制的磁带保存好,聘请歌舞文化方面的专家、学者、民间艺人进行整理、编写,打印成册后进行登记,根据不同情况由有关单位和部门保存,实行专人管理,能出版发行的尽早出版发行。其次,在用好现有民族歌舞文化专业人才的同时,组织和物色懂民族歌舞文化,现已退休在家的,有这方面专长的老同志参加整理编写工作。把难度大、价值高的民族歌舞及时整理编写出来。为保证民族歌舞编创的质量,保证民族歌舞原有的特色,有关单位和部门要积极为编创工作者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给予合理报酬。可以采取聘用,课题招标,承包等办法。制定这些措施时,要尽可能具体些,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三)加快民族歌舞文化人才的培养。使民族歌舞文化后继有人。民族歌舞的搜集、整理、编创、设计、导演、乐曲演奏、歌曲的演唱、舞蹈的表演,都涉及到学识和技术问题,它有其鲜明的民族性、地方性、群众性的特点。因此,民族歌舞文化工作者除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美学等社会科学知识。只有具备这些知识,才能创作、表演出符合民族特点的、原汁原味的、高品味的民族歌舞。而现在这类人才正处于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状况。培养造就一批民族歌舞文化人才已是燃眉之急。要培养这样一支艺术人才队伍,一是要在各级党委、政府重视的前提下,民族、文化等工作部门要相互配合,协调好上下左右各个方面的关系。取得人事、财政、教育等部门和区内外有关大专院校的支持,在培训民族歌舞文化人才的过程中解决好所遇到的难题;二是正在筹建的毕节学院增设民族歌舞文化方面的专业,主要招收来自少数民族乡村,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民族歌舞素质,乐意从事民族歌舞文化工作的学生;三是委托有关高等院校代培。本着缺什么知识就补什么知识的原则,分期分批到有关高等院校深造,时间半年至1年不等;四是由文化部门和民族工作部门及有关民族学会牵头,以地区、县为单位,组织举办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民族歌舞文化短训班,时间半个月至1个月不等,有针对性地聘请县内外,区内外从事民族歌舞文化经验丰富、业务水平高的专业或业余人才为短训班学员授课、讲授、演示民族歌舞文化方面有关的知识。学习回去的学员又可以到乡、村举办民族歌舞文化培训班;五是加强横向联系,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民族。歌舞演出交流,达到相互学习,不断提高的目的。既可以邀请邻近的省内外民族地区的歌舞团来毕表演交流,也可以组织到我省的黔南州、黔东南州、黔西南州,四川省的凉山州,云南省的楚雄州,湖南省的湘西州等周边民族地区的民族歌舞团(队)参观学习。只有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培养民族歌舞文化人才,逐步形成具有一定专业文化知识和业务能力、有较高素质和事业心的民族歌舞文化队伍,我区的民族歌舞才有新的发展,民族文化才能进一步发扬光大,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四)建立健全稳定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灵活多样的民族歌舞团(队)。民族歌舞团(队)是传承、延续、普及、发展民族歌舞文化的重要组织。地区及各县都应建立健全民族歌舞团,在民族乡、民族村建立业余民族歌舞团(队)。从而把民族歌舞文化的普及和提高结合起来,把专业和业余结合起来;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把优秀的、价值较高的民族歌舞文化在原区域内原状地保护和保留下来,让少数民族乡村的群众在共享现代化文化歌舞文化成果的同时,保留自己的优秀传统民族歌舞文化,并通过民族传统歌舞文化在自身前进的过程中,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创作出像“滚山珠”等民族舞蹈一样的精品,不断推出新品牌、新形象,使更多的民族歌舞像“滚山珠”等歌舞一样走出大山、走向神州大地、迈向世界,也让生活在城镇的人们享受到具有民族特色、别具一格的民族歌舞。
    (五)把民族歌舞文化与旅游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中共毕节地委、毕节地区行政公署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根据毕节地区民族众多、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山川秀丽等特点,经过科学的考察论证,把毕节定为旅游大区。旅游大区的定位为毕节民族歌舞文他的传承开发,把民族歌舞文化与毕节旅游事业有机地结合创造了使越的条件。作为典型的多民族散杂居的毕节地区,可以说有旅游奇源的地方,就有民族歌舞文化资源。如人文景观: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毕节大屯土司庄园、大方奢香墓,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威宁向天坟、赫章可乐夜郎文化遗址;自然景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原司珠威宁草海,延绵百里、跨越大方、黔西两县的国家级森林公园百里杜鹃,国家级风景区名胜洞中之王的织金洞,贵州十大风景区名胜之一的、跨越大方、纳雍两县的总溪河九洞天风景区。这些名兰旅游区有的在自治县,有的在民族乡、民族村,都居住着彝、苗车少数民族,都有民族歌舞文化资源。民族歌舞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都共同存在于一个空间,两者之间相互结合,互为补充,比翼齐共同发展。民族歌舞文化吸引外界,增加对外开放的力度,以歌舞搭桥,以歌舞引人引资,带动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的旅游景亨专民族歌舞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展现的舞台,使民族歌舞文化哥秀优势通过旅游市场的调节转化为经济优势。如纳雍县猪场苗族彝族乡的苗族舞蹈“滚山珠”队伍,从几个人发展到40多人后,他们就分成几个演出组,有的在珠海,有的在北戴河,有的在黄果树风景区,有的在红枫湖风景区,形成一个个表演集团,这就是很好的例证。
    (六)多渠道筹集资金,改善民族歌舞文化资源开发的环境。2000年5月文化部关于《加强西部文化建设1 5条意见》中指出:“西部地区在安排文化建设项目时,要适当向民族地区倾斜,对西部优秀的少数民族艺术,要给予必要的扶持。促进西部各民族艺术的繁荣和发展。”歌舞的搜集、整理、编创、设计、出版、所需的各类设施、部分人员的补助都需要一定经费,没有一定的资金投入,民族歌舞文化资源就难以开发。因此,一是各级政府要逐步完善公共财政支持公益性文化建设的政策,把民族歌舞文化资源开发的投入单独列入每年的财政预算。二是出台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个人、集体、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资助民族歌舞文化的建设。三是建立民族歌舞文化资源开发基金会。该基金会可由集各类优秀人才,社会威望高,少数民族群众对其寄以厚望的各级少数民族研究学会协调各方面的工作,建立健全基金组织,通过各种渠道集资,支持发展民族歌舞文化。四是与区内外的旅游公司、旅游景点合作,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利益共享的原则,共同开发民族歌舞文化资源。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