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更多

欢迎访问毕节市文化馆官方网站!

首页 >> 业务研究 >>理论成果 >> 金沙彝族民间音乐舞蹈考述
详细内容

金沙彝族民间音乐舞蹈考述

时间:2017-07-07     作者:张荣冠【原创】   阅读

   (贵州省金沙县文化馆,  贵州·金沙  551800)

    摘  要:金沙彝族人民同其他地区的彝族同胞一样喜歌善舞,在不同历史时期创造和传承了丰富多彩的音乐舞蹈艺术。尽管由于社会历史的变迁和汉化程度的加剧,相当多的民歌、器乐曲和民间舞已经消失或面临失传,但从现在可以追溯和收集到的部分内容中可以窥见其悠远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风格迥异的艺术魅力,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彝族人民在这片土地上生产、生活和斗争的方方面面,是彝族同胞世代精神和智慧的结晶。具体内容包括: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民间舞蹈等。
    关键词:彝族同胞世代精神和智慧的结晶;彝族民间歌曲;民间器乐(“呣哼”音乐;月琴音乐;打击乐);民间舞蹈
    金沙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毕节市东部,地处乌蒙山脉与娄山山脉交汇处,乌江与赤水河之间。蜀汉时期(221-263年),境内属罗甸王封疆东境要地,彝族人开始迁入,并逐渐形成县境的主体民族。
金沙彝族人民同其他地区的彝族同胞一样喜歌善舞,在不同历史时期创造和传承了丰富多彩的音乐舞蹈艺术。尽管由于社会历史的变迁和汉化程度的加剧,相当多的民歌、器乐曲和民间舞已经消失或面临失传,但从现在可以追溯和收集到的部分内容中可以窥见其悠远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风格迥异的艺术魅力,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彝族人民在这片土地上生产、生活和斗争的方方面面,是彝族同胞世代精神和智慧的结晶。具体内容包括: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民间舞蹈等。
一、民间歌曲
    金沙彝族民间歌曲从歌唱内容看,可谓包罗万象。无论生产、生活、爱情、礼俗、战争、历史等皆有涉及。从歌唱语言看,可以分为三类:1、专用彝语唱的民歌。其语言特征与相邻的七星关、大方、黔西等县区基本相同,同属水西土语区,具有较鲜明的民族性格特征。2.用汉语唱的民歌。由于金沙历史以来与汉文化的接触较早而且比较广泛,彝族同胞逐渐改说汉话,于是就用汉语来唱彝歌。这类民歌不同程度地融入了汉族民歌的音调成分,其风格上呈现出明显的开放性。3、用彝汉双语混合演唱的民歌。这类民歌特征介于前两者之间,呈现出彝汉文化的双重性和兼容性。从民俗背景和社会功能可分为:1、情歌。是彝族青年男女在爱情生活中所唱的歌曲。这类歌多是未婚男女在野外演唱,因此也被狭义地称为“山歌”,但也有一些已婚男女在某些聚会场合为了逗趣或开玩笑而对唱情歌。2、婚俗歌曲,也称“酒礼歌”,是彝族传统婚嫁礼仪中所唱的歌曲。如“哭嫁歌”、’拦路歌”、“敬酒歌”、“夜宴歌”等。3、丧葬歌曲。彝族因历来崇尚祖先崇拜,在给仙逝老人办丧事时,其传统的做法是必须请“布摩”(彝家先生,即专司祭事的很有彝文化学问的长老师人)为其超度。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有一位“骂卸”(即“统兵元帅”,协助布摩并根据布摩的指令去具体操作各程序的人),除布摩要念唱如“指路经”、“献牲经”、“献药经”、“宴祭经”、“献酒经”等众多经文外,“骂卸”和在场的亲朋还要唱“啃哄”(悼念歌),以表达对亡故老人的追思。4、劳动歌。彝族人民生性勤劳,在各种劳动场合都有表现和反映与其内容相应的各种劳动情景的歌曲,除了在劳动现场边劳作边歌唱外,还在某些娱乐场合模拟劳动动作边歌边舞,形成淳朴而独具情趣的劳动歌(舞)。如:点荞歌(舞)、撒麻歌(舞)等。5、生活歌。指在日常闲暇时所唱的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各种歌曲,有时还唱些历史事件和人物,或对先祖的追忆。如“六祖起源”等。6、儿歌。彝家少年儿童在嬉戏、玩耍或劳动放牧过程中往往要唱一些简短明快的歌曲,有时还伴以某种手势、动作或舞蹈,富有天真烂漫的童趣,体现了他们对生活和某些事物的理解和感受。
二、民间器乐
    金沙彝族民间器乐内容丰富,曲谱成套而独特,而且乐器多为民间乐手自己制作。外形古朴,发音优良,至今传承较好。包括:“呣哼”音乐、月琴音乐、打击乐等。
   (一)、“呣哼”音乐:“呣哼”(因各地方言不同又有“莫轰”、“姆齁(hou)”、“马哈”等叫法),是一种由彝族祖先发明制作的古老的双簧吹管乐器,历史悠远,伴随着彝族丧葬习俗沿袭至今。
    据古彝文献《那史纪透·莫轰纪透》、《那史纪透·毕礼纪透》、《凯讴歌》等记载,“呣亨”这种乐器是彝族先祖听到岩洞中各种好听的声音后,受到启发而发明制作的。最初用“毕礼”(草管管)和竹子制作,后来改用木头制作,一直沿袭至今。由于外形很像唢呐,因此常被人们称叫“彝族唢呐”,方言称叫“撒喇”,其实它并不等同于唢呐。(唢呐来源于波斯-阿拉伯一带,在金、元时期才传入我国中原地区,距今仅约700多年,无论从材质和形制的差异以及渊源来看都不属同一物。据专家推论,彝族呣哼的产生要比唢呐传入我国的时间早2000多年,这在2009年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学报上刊载的《莫轰不等于唢呐》(周正军、胡家勋)一文中已作出精辟论断)。
    1、形制:金沙境内及周边地区的彝族呣哼吹奏者很多都会自己制作呣哼,或请当地手艺比较高的呣哼制作师制作,他们有专门的工具和精良的制作技艺,选用优质桐木制作。分喇叭、按孔管、哨子三部分,各部分可以拆开。按孔管正面有音孔七个,背面近巅子处还有一个按孔;哨子用草管或竹管来做,分头巅二巅,插入管身上端的二巅可以伸缩,以调节音准。在哨子插入管身处还套有一个小圆盘,称叫“笃气盘”。
    2、发音:呣哼发音分平吹发音和超吹发音,常用音域一般在筒音以上11度,这部分音用得较多。用超吹的奏法还可在11度以上吹出6-8度,用得相对少些。最低的四度范围内的音厚实低沉,略带沙沙声;中间八度为中音区,发音明亮丰润,容易控制,表现力强;之上为高音区,发音紧张尖锐,响亮刺耳,穿透力强,不容易控制,尤其不容易弱奏。
    凡学吹呣亨的人都会唱谱,各音的唱名分别是:“低、咚、歹、外、啰、夺、嗨、乃、立、哦、呆、唤、辉、陇”等,这是任何一种唢呐流派都没有的记谱和唱谱方式。
    3、演奏形式和技法:呣哼传统吹奏方式为两支一起配合吹奏(称一公一母),并用牛皮木鼓和钹(俗称“铰铰”)为其伴奏,合称叫“一泼”。两支呣亨在共同把握好主旋律的基础上常即兴奏出支声声部,一支往高音方向支声,一支往低音方向支声,称一反一正,还有“扣”的说法,吹低音的一支常出现最低的筒音。总体听来给人以若即若离之感,再配以牛皮木鼓和铰铰的即兴伴奏,更是韵味十足,特色鲜明。
    呣亨的发音原理与演奏技法跟普通唢呐有很多相似之处,其吹奏技巧包括:(1)循环换气;(2)连奏(不换气不另舌奏);(3)舌奏(单吐、双吐、三吐、弹音、花舌音等);(4)箫音,又称喉音、吼音;(5)滑音;(6)颤音;(7)叠音(打音);(8)垫音。此外,吹奏转调是呣哼演奏的一大特色,尤其往属或下属方向的转调更为自然。
    4、曲调特征:呣哼曲调婉转明亮,超吹时较为高亢,而且常通过移调和转调形成调与调式色彩的对比。调式多为徵、商调式或徵商混合调式。也有部分宫调式或宫羽混合调式。曲式结构及发展方法有:三合、四扣、四路八扣、正四路、倒四路、正到点、反到点等。这是普通唢呐曲乃至其它民族音乐中所没有的较为独特的曲式结构与发展方法,具有较高的音乐学研究价值。
    5、曲谱:由于有多种乐曲发展方法,可以变出更为丰富多样的曲目,有的乐手可连吹几天几夜不重复。金沙马路乡一带由于与大方县长石、七星关区田坎寨、三官寨、龙场营等地毗连,交往甚多,而且多姻亲关系。这一带的呣亨乐手常在一起或隔河竟吹,比谁吹的曲目多(不准重复)。为了计数,他们往往每吹一曲就在米筛的一个孔里插一根竹签,几天几夜吹下来,有的可达三米筛竹签,可见其曲目之多。
    如此多的曲目大致可分为喜调和哀调两大类。喜调乐曲一般用小呣哼吹奏,发音较为尖、亮,乐曲也相对短小,曲目也少得多,主要在结婚、祝寿、乔迁、上梁、踩财门等喜事场合吹奏,以营造喜庆祥和的气氛。如“上寿调”、“接亲调”等。哀调只能在办丧事时吹。凡彝家人办丧事,哪怕办得多简单都离不开呣哼。首先,主人家必须请一泼坐堂呣哼,陪伴布摩在堂屋内亡灵旁,按布摩主持祭事的程序吹奏。哪一个程序哪一个环节吹奏什么曲子是有套路的,不得凭空乱来。这些众多的哀调又分新谱、草谱和老谱三大类。具体分类概况如下:
    1、喜调:包括结婚、祝寿、上梁、踩财门、乔迁等喜事场合中各个环节吹奏的多种曲谱。
    2、哀调:①新谱:包括纯新谱、营上谱、新谱夹草谱、新谱三合,新谱四路、新谱正到点、新谱反到点、新谱八扣等。 
             ②草谱:包括新草谱、老草谱、纯草谱、草谱夹新谱等。
             ③老谱(又称“献酒曲”):包括纯老谱、老谱三合、老谱正四路、老谱倒四路、老谱八扣、叫谱、唱谱等。
   (二)、月琴音乐:金沙彝族同胞历来比较喜爱弹奏月琴,过去很多人家都挂有月琴。由于其弹奏场合不像呣哼那样受到局限,无论在家屋、院坝、聚会场合,或在野外劳动放牧都可以弹,以消遣疲劳,愉悦心情。特别是在某家有大凡小事时,更是弹奏月琴的乐手们表现自我,展示演奏技艺的好时机。这时,众多亲朋围坐在一起,一边弹一边唱,即可一人独奏,又可多人齐奏,甚至众人一起边弹边唱边舞,场面热闹壮观,极富浓郁的生活韵味。
    1、彝族月琴的形制与特征
    金沙彝族同胞弹奏的月琴都是自己制作的,或请寨邻中制作技艺比较精湛的琴师制作,有的琴师还专门制作月琴出售,以此维持生计。他们多选用无疙瘩的优质桐木为主要原料,用尼龙弦或钢丝弦。音箱有圆形和八边形,板面上在弦的两边刻有对称的各种装饰图案式音孔。弦分里弦和外弦,俗称老弦和子弦或母弦和公弦,按五度定弦。无论里弦外弦均为两根(材质粗细相同),呈同度挨近排列,使弹出的音为同度双音,不单调。由于里弦外弦各为两根,所以有四个弦钮,但有别于普通按g、d1、g1、d2定弦的四弦月琴。从弦枕到音箱面板上一般装有十个品,其中,八个大品两个小品。音域在15度以上,低音区(尤其是里弦上的音)音质厚实沉着;中音区音质明亮、丰润美妙;高音区发音纤细、略显紧张,极具颗粒性;极高音区的音较干,少用。
    2、演奏法
    多数弹奏者一般凭手(用指甲)就弹,也有的用拨子弹,技法包括“弹、挑、扫、滚、撇”等,既弹单音,又弹双音(和声音程),还可弹出滑音及很多装饰音。
由于月琴过去在彝家社会生活中极为普及,磨练出了很多技艺高超的琴手。他们在聚会场合弹奏时,往往要边弹边耍些花样,炫弄技巧,引起观众的好奇和称赞。如:有的弹着弹着把琴顶在头上去弹;有的弹着弹着把琴背在背上去弹;有的弹着弹着又扛在肩上去弹,……可谓丰姿绰约,仪态万千,伴着美妙动听的琴声,让人目不转睛,失魂落魄。
    3、月琴曲谱
    金沙彝族月琴曲谱很多,过去有的乐手可弹上百首,但多数都伴随着老乐手们的辞世而消失。总体可分为:(1)专门的彝族月琴谱。(2)各种古曲谱。(3)各历史时期流行的歌(乐)曲曲谱。目前,仅能采集到的有:“大年调、三鞠躬、莲花闹、九连环、十月飘、半年春、母狗歌、三合谱、筷子舞曲、呣哼调、虞美人、遇饿男、赌钱歌、公公赶场(正弹与反弹)、嬢嬢赶场、寡妇上坟、寡妇唱、刮地风、九板十三腔、孟姜女、英台花鼓、手把锄头、岩板上栽花”等,以及各种彝歌调子(在弹奏时作很多月琴器乐化处理)。
   (三)打击乐:金沙彝族打击乐包括伴奏打击乐和三人响器
    1、伴奏打击乐:包括牛皮木鼓一个,小钹(俗称“铰铰”)一付。凡吹奏呣亨都离不开这两件乐器为之打击伴奏。其伴奏方式主要根据不同呣哼曲调给以即兴配奏。在强拍位置往往加以强调,其它节拍位置可自由加花。当呣哼奏至强烈的长音时,以碎打的方式给以烘托。一般情况下,凡会吹呣哼的乐手都会打击伴奏。但很多不会吹奏呣哼的爱好者也常加入到打击伴奏中来,由于长期耳濡目染,往往都能心领神会地为呣哼伴奏。
    2、三人响器(彝语称“司约嘣嚓”):乐器包括小逗锣、大锣、钹三件,由三人一起配合演奏。常用于婚丧嫁娶、祝寿等场合,以增添热闹气氛。
    打小逗锣的人为指挥,另两位要根据他的动作手势找到点子才能配合默契。打小逗锣的人往往边打边玩些花样,以吸引观众。如:有时把小逗锣抛向空中,有时在手中旋转。通过不同的打法,再加力度、速度的变化,可以摹拟人说话或动物吼叫,甚至表现野兽打斗及人类的各种劳动生活情景。过去的打法和形成的曲牌很多,由于社会生活状态的变化,会打的老前辈渐渐辞世,年轻人也多外出务工,学的人越来越少。目前,仅少部分人还会的打法和曲牌有:“软八锤”、“硬八锤”、“八大锤”、“新剪刀”、“老剪刀”、“坐台谱”、“欢迎谱”、“三响声”、“三山猴”、“猛虎下山”等。
三、民间舞蹈
    彝族人民不仅喜欢歌唱,也善于舞蹈。他们或模拟各种生产劳动动作,并进行艺术提炼和加工,形成表现各种劳动情景的舞蹈。如“点荞舞”、“撒麻舞”等;或将日常生活和礼仪活动中某些富有动感的姿态、步伐、手势加以美化提升,形成生活情趣浓郁的舞蹈。如“衣角舞”、“手帕舞”、“披风舞”、“筷子舞”等;有的舞蹈还蕴含古朴的图腾崇拜。如通过披风舞对所崇尚的山鹰、黑虎等动物及英雄人物进行活态的再现,极富内在神韵和个性张扬;有的舞蹈则高度浓缩和综合提炼,根据所表现的内容,或缓或急,或快或慢,或内在生动,或粗犷豪放。如“月琴舞”、“火舞”、“祭祀舞”等。不仅乐在其中,更是美在其中。
【作者】张荣冠(1966-),男,彝族,贵州金沙人,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副研究馆员, 从事作曲创作、音乐理论研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