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非遗中心赴六盘水开展增强“四力”教育实践工作暨“主题党日”活动时间:2019-06-19 4月17至18日,按照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四力”教育实践工作领导小组的安排部署,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党支部到六盘水市开展增强“四力”教育实践工作和“主题党日”活动。这次活动主要是到六枝特区和盘州市调研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传承状况,重温红色历史和入党誓词。活动中,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支部党员认真调研,积极思考,对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存续状况和保护传承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并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在增强非遗中心干部职工四力教育的同时对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动性、能动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月17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党支部一行10人在中心副主任、副书记陆勇昌的带领下来到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在六盘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马华国等市、区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同志的陪同,到亚洲第一座生态博物馆——梭戛生态博物馆调研。梭戛生态博物馆是挪威和中国共建,是原国家领导人江泽民和挪威国王哈拉尔五世于1997年10月23日签订的合作项目,1998年10月31日建成开馆,是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生态博物馆是一种工作模式,在社区文化遗产和文化价值方面,增强文化持有者的文化特性意识,使具有重大价值的文化得以抢救和保护,所以生态博物馆具有重大的社会功能,是联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条纽带。梭戛生态博物馆空间居住的是一支称为箐苗的苗族,这里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苗族服饰”,有省级项目“箐苗文化空间”“三眼箫”。箐苗是一支服饰、文化表现形式保存较为完好的苗族支系,但人口较少,仅有12个村寨,5000余人,其中7个村寨隶属六枝特区,5个村寨录属于毕节市纳雍县。 调研的第二个点是落别乡板照村的省级非遗项目布依族姊妹箫。因两支并嵌在一起的箫而得名。每支箫由音管、吹音哨组成,音管为竹质,管长25-30厘米,上端稍粗(直径约1厘米),下端稍细(直径约0.8厘米)。管有8孔,前方7孔依次排列,音孔之间相距2-2.5厘米,箫头与最近的音孔之间的距离一般是9厘米。箫背有一个高音孔,离箫头有10厘米。吹口顶端由稻草或麦草做成。板照村建有姊妹箫传习所,陈列有不同形状和不同时代的姊妹箫,传承人主要在这里传授技艺。调研得知,学习姊妹箫的人大多为小姑娘,因为姑娘总要出嫁,因而传习所里很少能留下优秀的新生代传承人。目前,从传习所里培养出来的新传承人有20多人。 来到月亮河乡调研的是省级非遗项目布依族侗鼓调。这里的铜鼓调在陈氏家族和韦氏家族传承的较为完整。陈氏十二调鼓谱,分别代表十二个月份,每一调分别由“召、成、桂、立、左、刀、瓜、借、车、正、吉、帽”十二字组成;韦氏家族的铜鼓调共有十六调,每一调由“召、成、立、卦、瓜、借、车、脚、幺、朝、大、仲、颉、刀、貌”十五字组成。其中每个字敲击的部位各不相同,每一调也代表着不同的意思,不同调查的组合形成不同的曲目,每一曲目寓意着不同的文化内涵,描绘着布依族人民多彩的历史轨迹,诉说着布依族人民丰富的生活情感。现在,月亮河乡的铜鼓调除了在布依族的家族中传承外,还推进了月亮河乡中学传承,把铜鼓调拓展为表演艺术。月亮河乡中学先后购买了40多个铜鼓,每周都开展传习活动,目前中学里有固定的一支表演队伍。铜鼓调进校园,不仅在学生中在得以较好的传承,更增强文化持有者的传保护责任感和自信心,使项目得到较好的保护传承。 4月17日当天,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支部党员一行还调研了布依族服饰、布依族六月六和唢呐等项目,了解保护传承状况,提出具有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 4月18日,增强“四力”教育实践工作和“主题党日活动”到六盘水市盘州市开展。主要调研的是老厂镇的省级非遗项目古法造纸。老厂镇从古至今,竹林成海,是造纸的丰富原料,目前全镇有30余户造纸农户。在古法造纸遗址群上建有古法造纸博物馆,承接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学生和爱好者,来调查研究、学习体验和旅游观光。 老厂镇的古法造的纸,大多用于民间祭祀性用纸,少部分可以用来习字和书画。据了解,因为古法造纸的经济收入不理想,今年已经有3户人决定不造纸了。造纸的人户在不断减少,古老的技艺传承维艰。参加“增强四力”教育实践工作和“主题党日活动”,党员们来到二、六军团盘县会议会址陈列馆,认真地观看每一张图片、每一段文字记载。一九三五年至一九三六年,红军长征经过盘县,其中红二、六军团在盘县开展了很多可歌可泣的工作。红二、六军团进入盘县后,在盘县城武营头九间楼设立指挥部,贺龙任总指挥,广泛开展群众宣传和发动工作,开监狱,放粮仓,打土豪,分浮财,召开施贫大会,很快激起了社会各阶层的革命热情,并扩大红军队伍700余人。 1936年3月30日,根据红军总部电令,红二、六军团在盘县九间楼召开会议,这是红二、六军团的重要转折性会议,决定放弃在南北盘江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战略构想,作出渡江北上会合四方面军的决策,摆脱了在长江以南孤军奋战的困境,顺应了抗日救国民族革命斗争的新形势,对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促进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和壮大抗日力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二、六军团盘县会议会址陈列馆,贵州省非遗中心的党员们认真参观,触动心灵,提高党性。在这里,由中心副主任、副书记陆勇昌带领大家面向党旗,重温入党誓词,集体宣誓。 这次赴六盘水市开展的增强“四力”教育实践工作和“主题党日”活动,把党性教育、实践活动和非遗保护工作进行有机结合,既升华党性修养,增强实践活动,还有效地探索开展活动促进非遗保护工作和增强党员干部积极工作的能动作用。 通过这次活动,党员干部们认真反思了自己在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和调查研究方面的不足。党支部对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非遗保护队伍提出了要求,将把党性教育与实践活动常态化结合开展,实现双促进,双丰收。 近年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积极地推动和促进了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很大成效,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新名词迅速地为大众熟知,使保护工作成为热门工作,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推广不断地延伸到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国,并深受世人喜爱。但是,结合当下开展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中心依然存在很大差距,更加需要固本强基、锤炼队伍,才能更好地承担新时代赋予的使命任务。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针对查找出来的问题和差距,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措施,以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四力”的要求为标准,有力有效地锤炼队伍的本领能力。特别要求党员干部要熟悉非遗项目,了解非遗项目,促进非遗保护传承,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推向深入,把非遗工作和项目保护引向为创造美好生活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