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回族文化源与流时间:2017-06-19 摘要 :“源远流长”一词可以套用在回族文化上:回族文化的“源”可以上溯到“犹太教——基督教——#教”构建的一神教系统的古老源头,回族文化的“流”又可以其文化内涵上的“多元构成”来表现。总之,回族文化以#文化为“体”,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用”,形成了完整而特色独具的文化体系,现在我就将回族文化的“源”与“流”做一系统论述。 关键词:回族群众文化 所谓群众文化:广义上讲是人类社会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讲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真正开始使用“群众文化”是在1953年。群众文化,是指人们职业外,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是以人民群众活动为主体,以自娱自教为主导,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历史现象。第一、群众文化概括了主体为群众,客体为活动;第二、群众文化内容广泛,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第三、群众文化包含了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工作、群众文化事业、群众文化队伍。我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又是一名#教徒,对回族文化深有了解。 对于回族来说,我们既可以从体质)特征上寻找其外来根源,也可以从文化)特征上寻找其外来根源。向来学术界所关注的回族“族源”问题,实际上未能理清这两个方面的差别。以至于有人把回族定义为阿拉伯人的中国后裔,有的则强调其本土起源,还有的则不愿意承认#教在回族形成中的核心作用。 笔者认为,从体质特征上来追溯,回族族源可以上溯到两个源头:属于欧罗巴人种的中亚、西亚穆斯林血统;属于蒙古人种的中国血统。从文化上来追溯,我们也可以上溯到两个源头:#文化与以儒释道为其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从现实来看,回族在体质特征上继承蒙古人种的特点更为明显;在文化特征上,#文化是回族文化的核心和主流。而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最终决定其气质与特点的,是文化而不是体质。 也就是说,回族之所以成为一个“民族”,是因为其具有独特的文化体系。因此,回族文化体系是以#价值观为统摄的:它以#文化为“体”,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用”,是操汉语的穆斯林的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个分支。同时,回族文化又因其人口地域分布的广延性而具有众多亚文化分支。 谈到#文化,不能不引述学术泰斗季羡林教授的著名论述,他说:“在世界上延续时间长,没有中断过,真正形成#体系的文化只有四个——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阿拉伯#文化体系和希腊、罗马开始的西欧文化体系。”#文化作为一个成熟的大文化体系,在时间上肇始于公元七世纪,于公元十一世纪前后达到鼎盛时期;在空间上不仅包括被称为“#世界”的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还涵盖遍布世界每一个角落的穆斯林少数民族。因此,#大文化体系既具有鲜明的共性特征,又由于其时空上的广延性而具有歧异的个性特征。 美国学者齐亚丁·萨达尔把#文明描述为一种“花状结构”,我们可以借鉴这个思路来理解#大文化的共性。齐亚丁·萨达尔论述到,#文明的“花状结构”由七种成分构成(如图):花芯——#世界观(为未来的成长和发展生产种子);围绕花心的两个圆环,内环——认识论,外环——#法;四个主要花瓣——#和社会结构、经济企业、环境、科学技术。此外,还可以有许多小花瓣可以表示建筑、艺术、教育、社团发展、社会行为等[3]。这个“花状结构”提供了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大文化体系:作为“花芯”的#世界观是稳定不变的,而作为“花瓣”的其它构成成分却是随时随地发展、变化的;因此,穆斯林社会不应仅仅停留在“#复兴”等口号上,而应该确立一种有计划地、从不间断地重建和衍续#文化的观念。 把回族文化放在世界#文化的体系之中来观察,可以提升我们的观察视角,并合乎情理地把握住了回#族的文化之根。 文化归根结底是人类适应环境的结果;不同的民族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就造成了文化差异。而回族的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就是其人口地域分布的广延性根据历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国97%以上的县内都有回族居住。如此广泛的地域分布,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回族内部文化的差异。这样,回族文化以#文化为内核,以地理区域为骨架,构建起了既具有内聚性、又具有广延性的文化体系。回族文化的地域差异大致可以从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区分国内和国外,第二个层次是区分国内的汉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第三个层次是再区分每一区域内回族文化的不同特点。这一划分是主要沿着地域和语言界限进行的:所谓汉族地区的回族亦即操汉语的回族,这是回族的主体部分;但回族内部的确还包含一些操其他少数民族语言的边缘部分,如藏回、蒙回、傣回等;最后,回族还有少量的境外分支。总之,现实中的“回族”并非一个均匀、“同质的整体,而是一个文化多元化的复杂整体。回族文化的“多元构成”一词,就主要用以描述回族#文化与不同民族文化互动形成的多元化存在形态。回族中至少还包括以下几种具有独特文化形态的族群。 1.海南岛的回族据1990年人口普查,海南省共有回族5695人,几乎全部居住在三亚的羊栏镇,海南回族具有几个特点:一是居住在黎族地区。海南建省前为黎族苗族自治州,是黎族的唯一聚居地。三亚的回族世居此地已数百年,不可避免地与其他少数民族发生互动与涵化。另外他们与祖国大陆的回族来源不同、交往不多,因此具有独特的文化特点。二是独特的来源。据地方志记载,“蕃民本占城回教人,宋元间,因乱挈家而来。”而占族是越南唯一的穆斯林少数民族。据学者研究,除占族外,海南回族尚有其他来源。三是有一种独特的语言。羊栏回族内部操一种与任何其它国内语言不同的语言,称为“回辉话”。对外交往中他们又都能熟练运用普通话及当地方汉语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据语言学者#,回辉话可能与古占城语有关,但又经历了在海南的本土化,形成为一种独特的族群化语言。在这些特点的基础上,三亚回族在文化上也形成了明显的地方化色彩。如在生计方式上主要从事渔业、蔬菜种植等。妇女的服饰比较有特点,戴盖头,穿色彩鲜艳的右襟大褂,下着大裤管长裤。关于海南回族文化的独特之处,尚需更为系统的调查和研究。 2.藏回是指分布在#、青海、四川和云南藏区、操藏语的本土化穆斯林。他们的藏语族称有“卡契”、“裹尕昌都藏语意为白头人”等。他们的来源主要有三种:一是外来族源,如拉萨小清真寺的穆斯林,主要来自克什米尔;二是内地回族在历史上迁居藏区的,如拉萨大清真寺和昌都的穆斯林,主要是清代驻军的后裔;三是皈依#教的藏族,如拉萨和青海卡日岗的部分穆斯林。藏回的文化以#文化在藏区的本地化为特征,最核心的因素是使用藏语。如拉萨穆斯林用藏语文编写了学习礼拜的教材。在生活习俗上他们的藏化特征明显,在语言、服饰、饮食、住居等方面都与藏族相同;但在宗教信仰上他们一直保持着自己的传统。 3.蒙回在中国的10个穆斯林少数民族中,东乡族和保安族是操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语言的。除此之外,还有至少两个族群是使用蒙古语的穆斯林,即青海的托茂人和内蒙古阿拉善的蒙古缠头回回。据称托茂人在人口普查中按回族统计,而阿拉善的缠头回回按蒙古族统计。这两个族群在族源上、民族归属上仍非常模糊,有待于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4.傣回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有两个寨子居住着称为“帕西傣” (傣语“不吃猪肉的傣族”)的穆斯林族群。其族源是清末#起义后逃难到傣族地区的回族,他们与傣族通婚,但保持着#教信仰。在服饰、语言等风俗习惯上受到傣族的很大影响。近年来,傣回穆斯林受到了很大关注。 除以上列举的四种族群外,还有其它一些回族似乎也可以列入具有独特文化的族群之列。如在云南大理白族地区的鸡鸣、士庞村居住着白族化的穆斯林;在云南文山州还有壮族化的穆斯林;在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回族也因受到当地少数民族的影响而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文化特征。 在国际层次上,回族又可视为一个跨界民族。海外回族侨民分布在中亚、东南亚、中东、欧美等地,其中形成规模化的族群的主要有以下两支 1.中亚的东干人 “东干”一词是新疆和中亚说突厥语的民族对从陕西、甘肃迁移过去的回族的称呼。东干人是清同治年间#起义后逃难到中亚的西北#的后裔,分布在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孜别克斯坦等国,总人口约十余万。东干人在前苏联被承认为一个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其语言是清朝时期的汉语陕甘方言,并据此制订了用斯拉夫字母拼写的文字。他们保持着清朝时期的服饰等众多文化特色。近年来国内已有多部研究东干人的专著问世[9]。 2.东南亚的秦和人和潘泰人 “秦和”系泰语音译,“潘泰”系缅语音译,均指清代因经商、战乱等原因迁移到东南亚的#、泰国等地居住的云南籍回族穆斯林的后裔。在#的称为“潘泰”,在泰国的称为“秦和”,他们有自己的社区和相对的文化特点。据姚继德的研究,“秦和”与国内傣族地区称呼回族所用“帕西”应为同一词的不同译。 回族文化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互动的产物,本质上是操汉语的穆斯林的文化。因此操汉语的回族是回族的主体和母体,回族在国内少数民族地区及国外的分支基本上都是由汉族地区向外扩散形成的。本文论述的回族文化的“板块结构”专指汉族地区回族文化的地域化结构形态,其文化的地域差异基本上与汉族文化的地域差异相吻合。“板块(plate)”是地质学中的一个概念,整个地球表面被划分为六大板块。笔者借用这一术语来描述回族文化与地理区域相吻合的地域化分支,这些分支有如无形的“板块”,构筑了回族文化的主体。笔者认为可以沿地域界限而把操汉语的回族文化划分为四大板块: 1.西北地区回族文化板块包括陕、甘、宁、青、新五个省区,以及内蒙古的西部,回族总人口400多万人(1990年),约占全国回族人口的48%。西北一向被认为是回族最重要的聚居地。在清朝同治年间以前,陕西省曾经是回族人口最多的省份;而在#起义后,陕西的回族人口损失迨尽;在清廷强制迁徙的善后政策下,以河湟地带和西海固山区为中心形成了张承志称之为“#的黄土高原”的回族聚居区: 我描述的地域在南北两翼有它的自然分界:以青藏高原的甘南为一线划出了它的模糊南缘,北面是大沙漠;东界大约是平凉坐落的纬线;西界在河西走廊中若隐若现——或在汉、藏、蒙、突厥诸语族居民区中消失,或沿着一条看不见的通路,在中亚新疆的绿洲中再度繁荣。 张承志“#的黄土高原”概念准确地概括了西北回族文化板块的人文地理特征:以贫瘠的黄土高原、山地为主的自然地理与以神秘主义教派为典型的人文特征。在人文地理学中,宗教地理研究宗教的地理分布、发源地、传布路线,宗教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宗教对文化景观的影响。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信仰、礼仪和习俗,从而形成特殊的环境感应和文化景观。清代前期西北回族社会中#教门宦制度开始形成,是与当地的人文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社会现象:“河州变成了一个学术思想的中心,专为穷苦的黄土高原居民制造度世理论。” 张承志实际上已经描绘了一种人地关系的特殊地域组合及其人文地理的表现特征。 另外一种关于西北回族主要分布在农牧结合部的“新月形地带”的描述则为我们展现了西北回族文化板块在生计方式上的典型特征。1985年以后费孝通教授多次赴临夏考察,论述了回族善于经商的民族特长及其对回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意义。从经济文化类型的角度看,我国汉族地区基本上是集约型农耕区,西北、西南的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上基本是牧业区,而农业区和牧业区之间传统上保持着一种密切的互补关系。西北回族人口分布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处于农牧结合部并广泛从事农业区和牧业区之间的经济交换活动,尤以河湟地带为典型。 2.中原、华北和东北地区回族文化板块包括冀、鲁、京、津、晋、辽、吉、黑八个省区,以及河南、安徽和江苏的北部,内蒙古的东部,回族总人口逾300万以上,约占全国回族总人口38%。传统上人们只知道回族聚居在西北,往往忽视了中原、华北、东北这一重要的回族文化板块。这里回族人口仅次于西北,尤其是河南、河北、山东、#和天津等省市,密布着回族村镇和清真寺。 这一地区的文化中心是沿运河分布的几座商业城市:济宁、临清和沧州。绵延的京杭大运河是古代中国的交通命脉,有如今天的铁路线;运河沿岸是回族人口密集的地带。明清时代,运河沿岸的城市集中代表了中国商业经济的繁盛,回族商人在这些地方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清代西北#起义风起云涌、回族社会处境日下的同一时候,东部回族却享有着相对的平静和繁荣,至今仍屹立在济宁、临清和沧州等地的雄伟的清真寺建筑就是明证。经济繁荣必然带来文化的发展。这里几乎没有教派之争,人们更关心的是如何在汉文化的汪洋大海里巩固本民族的文化孤岛。在济宁诞生了经学大师常志美,经堂教育的山东学派在商业经济的支撑下发展起来。商业城市产生了文化上的辐射:从城市到乡村,经堂教育把回族#文化的传统血脉衍续不绝,商业活动不断地为这种衍续灌输着生命的活力。 山东学派在清中期以后迸射的活力一直辐射到江南和东北,其媒介是移民和阿訇。在清末以后,随着铁路的修建,运河文化衰落了。山东学派的中心从济宁北移到以沧州为中心的冀鲁交界处。 如今,雄伟的清真寺在这一地区随处可见,回族仍习惯于绕清真寺形成社区。除宗教信仰外,这里的回族似乎更加强化了某些习俗的文化标识,如饮食和通婚禁忌,住宅门楣上的阿拉伯文标记等。仔细观察,会发现很多迥异于西北地区的习俗和礼仪。 3.西南地区回族文化板块包括西南地区的滇、川、黔、藏四个省区,回族总人口约80万人,约占全国回族总人口的9%。西南地区历来因“蜀道难”而形成独特的文化区域。西南回族在宗教上似乎与陕西非常接近。他们同属“老教”,重要特征之一是特别重视过“圣纪”。从西安直到拉萨,每年的圣纪都是一个盛大的聚餐日,在某些地方其隆重程度甚至超过了开斋节和古尔邦节。这也许代表着#教的中国化特征:圣纪无异于祖先纪念仪式的扩大,暗合着中国人重视血统、尊重祖先的传统。 西南回族似乎在复杂的多民族文化环境里强化了自己的性格:四川回族在历史上以出武将著称;云南爆发的杜文秀起义其惨烈程度更甚于西北;西南回族在东南亚丛林里的马帮商业取得了成功,他们在与彝族、傣族、苗族等的交往与贸易中也凭借自己的坚韧和诚信取得了成功。沙甸和纳家营集中体现了西南回族性格坚韧、善于经营的特点。 西南回族虽人口不多,却在文化上独树一帜。这里有集经堂教育陕西、山东学派之长于一身的云南学派,有回族著名宗教学者马注、马联元、马德新,诞生了著名回族现代知识份子马坚、纳忠等。 4.中南和东南地区回族文化板块包括浙、沪、闽、粤、桂、湘、鄂、赣等八个省区,江苏、河南和安徽的南部,以及港、澳、台地区。回族总人口也有30万以上,约占全国回族总人口的5%。这里是回族先民最早的落居地。穆斯林的黄金时代在宋元时期,先民们遗留了著名古寺广州怀圣寺、泉州圣友寺、杭州凤凰寺和扬州仙鹤寺等,以及广州、泉州、扬州的先贤古墓。 明清时代,江南回族文化仍持续发展。最突出的是汉文译著运动,回族先贤王岱舆、刘智、武遵契等都在六朝古都南京诞生。其中刘智达到了用汉文阐释#教义的顶峰,他的《天方性理》、《天方典礼》、《天方至圣实录》是回族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以汉文译著为代表的江南回族#文化“附儒以行”的年代,西北回族#文化却正因严酷的#环境而向着拒绝对话的苏非神秘主义教团发展。不同的遭遇使不同地域的回族社区在历史的长河里分道扬镳了。 中东南地区回族社区主要存在于城市里,而城市在社会变革中是最容易受到冲击的。如据学者的研究,清初南京回族社会结构由三个相互联结的方面组成:以宗教(清真寺)为核心的教坊,以经济为脉络的同业公会,以宗族血缘为脉络的祠堂,这三者构成了南京回族在封建社会的成熟的结构形态。但随着近代以来的社会动荡和变迁,南方城市回族社区的结构形态已被破坏无余。于是,一部分回族社区汉化了,如流星般陨落在历史的长河;一部分衍续下来并重新焕发了活力;还有的在汉化多年后又有了奇迹般的回归…… 综上所述,回族文化的多元构成主要是三部分:主体部分是操汉语的四大文化板块,国内分支有操其他少数民族语言或独特语言的至少四种族群,国外分支有以东干人、潘泰人和秦和人为代表的族群。 当然,本文对回族文化的探讨与划分只能是相对的。回族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文化体系也是十分庞杂的,所以,我作为一名#信徒,我深深爱着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文化,也热诚欢迎各类社会人士与我共同探讨回族群众文化。 参考文献: [1] 周传斌,马梅萍.“回回”:历史解释与文化表述[J].回族研究,2002,(1): 32—38. [2] 杨怀中,余振贵. #与中国文化:卷首[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 [3] [美]齐亚丁·萨达尔. 重建#文明[J].世界宗教资料,1991,(2):37. [4] 张承志.在中国信仰——回族题材散文卷[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9. [5] 伍贻业.南京回族#教史稿[M].南京:南京#教协会,2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