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护和开发黔西北民族文化 威宁县文化馆时间:2017-06-19 黔西北是个典型的多民族杂居散居地区,在广袤的2685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汉,彝,苗,回,白,布衣等35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形成厚重的黔西北民族文化特色和风情风俗,各兄弟民族团结相处共同推动黔西北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里是民族文化积淀深厚的沃土,各个民族都创造了各自特色的光辉灿烂的文化。如:彝族的《撮泰吉》,苗族的《芦笙舞》,《和滚山珠》。布依族的摊戏《上刀山,下火海》,仡佬族的《年节喂树》。就民族节日而言,每年多达上百个,这些极其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的密集程度堪与毕节这块古老而神奇的”织金洞”、“百里杜鹃”、“草海”等自然资源相媲美,有着巨大的开发潜能,但与世界融入的同时,民族地区传统的古老文化.包括语音文字传播.居住地域,共同的心理素质都面临空前的挑战,那么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该怎样保护和发展我去的文化? 一、充分发挥黔西北民族文化资源优势 黔西北民族歌舞文化资源,丰富多彩,民族歌曲的种类主要有祭祀歌,古歌,酒礼歌,新民歌与舞蹈,,主要有彝族的铃铛舞、撒麻舞、酒礼歌、撮泰吉、阿西里西(大家来跳),苗族的滚山珠、芦笙舞、打鼓舞、大迁徙舞,仡佬族的打亲敬酒,布依族的索绣球等丰富多彩的黔西北民族文化。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半个世纪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芦虹彝家》,《月亮出来亮晃晃》,与彝族苗族歌舞,《铃铛舞》、《滚山珠》、《索绣球》,走出黔西北,走出贵州,走出国门,迈向世界。民族歌舞文化在古代就体现出它的重要地位和价值,据晋代常虞所著《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巴师勇锐,歌舞以凌。“致使殷人前继倒伐,终于摧毁了商王朝的统治。这里的巴蜀之师,实际上是彝军。《华阳国志》又记载;汉朝的开国君王刘邦打天下时,利用巴蜀郡夷人中的一支部队为汉前锋,陷阵喜舞。更大大地鼓舞了军队的斗志。刘邦赞扬到:“此武王伐纣之师也:于是命令乐人学习.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民族歌舞文化更充分体现了它的作用和价值,随着民族歌舞文化取得的成就,各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丰富,特别是民族歌舞走出黔西北,走出贵州,走出国门,走出国门之后,对提高毕节的知名度,塑造毕节的新形象,为开发毕节,发展毕节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民族歌舞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才能更好的开发民族歌舞文化资源。 把民族歌舞文化与毕节旅游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毕节地区民族众多,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山川秀丽等特点,作为典型的多民族散居、杂居的毕节地区,可以说是有旅游资源的地方,就有民族歌舞文化资源。如:人文景观,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毕节大屯土司庄园,大方奢香墓,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威宁向天坟,赫章可乐夜郎文化遗址;自然景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原明珠——草海。延绵百里,跨越大方,黔两县的国家级森林公园百里杜鹃。国家级的风景名胜洞中之洞的织金洞。跨越大方,纳雍两县的总溪河九洞天风景区。这些名胜区有的在民族乡,民族村,都居住着彝、苗等少数民族,都有民族歌舞文化资源,民族歌舞文化资源和民族旅游资源都共同存在一个地理区域,两者相互结合,互为补充,比翼齐飞,共同发展,民族歌舞文化吸引外界,增加对外开发的力度,以歌舞搭桥,以歌舞引人引资,带动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景点为民族歌舞文化传承,发展提高展示舞台,使民族歌舞资源通过旅游市场的调节,转化为经济优势, 二、保护民族文化 世界一体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要吸取东部开发的教训,弥补其文化开发的不足,与东部不同,黔西北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同时也是一个经济贫困地区,一方面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给我们带来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由于经济贫困,在开发中民族文化消失,在当前,令人担忧的是人们对诸多民族文化逐渐消失视而不见,如果我们不再重视,那将会愧对历史,愧对子孙,因此发展民族文化关键在于保护,保护是开发的基础,只有保护得好,民族文化才能存活,才有开发可言, 对于濒临消失的民族文化,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高尔基所说:“一个艺人的逝世相当于一座小型博物馆的毁灭”,民族歌舞一旦消失,又不能重现,那将是无法弥补的损失,这种损失在我区彝,苗,仡佬,布依族等少数民族都存在。因此,对于流传于民间的少数民族歌舞文化的拯救也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要即使抢救这些丰富多彩濒临消失的民族文化,一是要搜集,编写好的民族歌舞,还有摸清各民族歌舞留存于民间的情况,特别要掌握那些年事以高的老艺人,那里的民族歌舞情况,在此基础上,根据轻重缓急和价值大小程度组个排队,按抢救顺序进行规划,规划可以长期规划,也可以是短期的规划。只有这样我区民族歌舞的文化抢救才是一个有明确目标和努力的方向。二是要及时抢救那些濒临失传的民族歌舞,首先要不失时机的组织有一定实力的民族歌舞搜集队伍,下到民族乡村搜集流传于民间的民族歌舞,有关搜集整理人亲自同时掌握民族歌舞文化遗产,录制下来,将录制好的磁带保存好,请有关方面的专家进行整理,加快民族歌舞人才的培养,使民族歌舞文化后继有人,民族歌舞的搜集,整理,编程,设计,导演都涉及学识技术问题,它有鲜明的民族性,地方性,和群众性等特点,因此,民族歌舞文化工作者除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等知识,而这类人才正是青黄不接,后继无人,培养造就一批民族歌舞文化,歌舞人才也是燃眉之急。 三、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地吸收一切文化优秀成果 民族文化传统是民族发展中世代相传的部分,由于各民族在历史上,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差距很大,特别人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差距和一些国外先进文化之间的差距,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区大多少数民族仍然处在封建农奴制阶段,有的正处于奴隶社会刀耕火种阶段,传统的生活习惯,价值和心理素质所形成的封闭性,保守性和排他性制约着民族的发展和进步,少数民族的农牧业为主的传统社会进入到了以城乡人口比重不断增加,以工业文明为主的现代社会实现各民族自身发展的社会跨越,但由于少数民族文化底下和地理环境的封闭性一时难以彻底改变,当前在少数民族文化中,仍然存在一些与现代化进程不相适宜的东西,在改革开发,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的今天,我们只需要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破除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痼疾和封闭性,排他性,积极继承其中的精华,吸收知识经济和我过加入WTO的一些新观念,新知识,再充分利用千百年来形成发展延续至今的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通过继承和发扬学习和借鉴改造和创新。最终形成具有本民族发展特色的模式,也实现从传统文化形态向现代文化形态的转变,中国加入WTO后,作为现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社会进步的过程,必须加快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交融,势必加快民族的社会转型,将直接推动民族地区的社会开放,使各民族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民族自身发展差距来看,改革开放给各民族之间带来了相互交往相互配合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加剧了各民族之间发展差距,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差距,少数民族与外国文化之间的差距,这一差距形成的原因实际上是封闭开放的差距,因此我们要积极借助西部大开发的对外开放和我过加入WTO的发展机遇,加速民族对外开放,也促进民族文化的转型,加快民族文化的发展, 鲁迅先生曾明确指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没有民族特色就不能成为世界文化的一份子,但要打破只有本民族人民才能传承本民族文化传统观念,在当前团结互助的大前提下,我们可以借助外力传承和发展本民族文化,对待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我们该采取这样的态度,与其无条件困死,不如有条件的放生,打破封闭与固守,立一个开放创新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机制,让黔西北民族文化的核心优势在这种机制下,得到传承与发展,在世界各民族文化园林中,开放出一树奇葩, 四、加快黔西北民族文化进程发展 在黔西北大地对深厚而丰富的民族文化的研究讨论和关注,呈现出学术界,新闻界,旅游界等互相参与的可喜局面,如何利用好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为我区服务,我觉得应从以下几点出发 首先黔西北民族文化的发展要与旅游业相结合,黔西北人民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数千年的灿烂的历史文化,至今还保留在古遗址,古籍文物,建筑群村寨,至节庆,当文化形态,可谓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旅游的实际意义要为游客提供难忘的经历,黔西北民族文化在国内外旅游业上知名度并不高,在中国旅游文化产业中,尚无立足之地,甚至在贵州的民族文化产业中也是一笔带过,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与现实的价值不协调,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一个事实,丰富的民族文化的旅游资源未经包装形不成产品,推不出品牌形象,在市场没的卖点,因此发展我区民族文化一定要与我区丰富的旅游资源相结合,其次,应该加强政府的主导地位,政府应健全领导协调机制,统一领导涉及民族文化方面,如,文化宗教,旅游,城建等开展工作,组织有关部门开展编制全区文化旅游专项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对重要的文化遗址和文物实施保护。 再次,加快民族文化的转型,文化依附一定的经济形态而存在,经济形态的改变意味着文化形态的改变,生活方式的改变,价值观念的改变。在市场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许多民族文化面临着挑战及选择,不转型就不能适应,不能适应则不能生存与发展,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只有转型且适应社会发展的文化,才能有生存和发展空间。使自己永立世界民族文化发展之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