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更多

欢迎访问毕节市文化馆官方网站!

首页 >> 业务研究 >>理论成果 >> 月琴进课堂的探索与实践
详细内容

月琴进课堂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17-06-19     作者:朱目润【原创】   阅读

[内容摘要]月琴进课堂,开发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培养乡村幼儿新教师的艺术创新能力和表演能力,是我们探索与实践的目标。
[关键词]月琴,课堂,开发创新,探索实践。
    月琴是流传在我国民间的民族弹拨乐器,是人文生态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稀物种。月琴是由阮演变而来,早在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年至前87年),我国汉族已经创造发明了阮。“中虚外实,天地象也,盘圆柄直,阴阳叙也,柱有十二,配律吕也,四弦”。自晋代起就在民间流行,约从唐代就有月琴之名,取其形圆似月,声如馨。清朝后琴杆变短,音箱呈满圆形,音色清脆悦耳。
    威宁各族人民非常喜欢弹奏月琴,他们称道:“响篾是姑娘的心声,弦子是小伙的伙伴”。威宁是一个多民族的自治县,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居住着汉、彝、回、苗、布依等18个民族。各民族相依共存,和谐相处,组成了一个140万人口的大家庭。彝村、回屯、苗寨星罗棋布。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节、回族开斋节、苗族花山节,场景恢宏、气氛热烈。摔跤、赛马、射弩、扭扁担、荡秋千等民族竟技活动丰富多彩。彝族的大型歌舞组合阿西里西及弹月琴、唱对歌等,苗族的大型迁徒舞及芦笙舞,唱情歌、吹芦笙以及布依族的插秧歌,无不洋溢着浓烈的民族自豪感,展示出迷人的民族风彩。各民族迥异的生活习俗、婚丧礼仪、图腾崇拜、服饰装扮以及回族的挑花剪纸、苗族的蜡染编织、布依族的刺绣竹编等民族工艺。这一切犹如一个个精美的光环,焕发出神秘诱人的光彩,犹如一块缀满珠玑的轻柔酥软的纱幔,纱幔之中是一方神奇的土地。土地上流传着千年的月琴。热情奔放的彝族火把节,小伙姑娘用月琴弹奏出自己的心声,独特的音律,赞美着美丽的家乡,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情感,淳厚的民族风情,让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但中国传统民歌多属于原生态,加之没有曲谱符号,不能流传和通过音乐教育传给后代,也就缺少文化的传承性。所以在这得天独厚的沃土上,我们没有理由不把月琴这一民族乐器,传承、开发创新、发扬光大。
    因此,《月琴进课堂的探索与实践》是我校开发的一个地市级研究课题。也是教育科研领域的一个新课题。就我们所涉猎的国内外网络资料和文献来看,未见类似的课题,在国内教育科研中大约是我们首次提出。我校已购置月琴110把,用学校大礼堂作为训练场地,已有两个音乐班的学生掌握月琴演奏的基本方法,走上了工作岗位,当上了人类灵活的工程师——人民教师。
   (美)埃里奥特指出:“音乐是一个多样化的人类实践”;“特定的音乐实践必有不同的音乐风格”;“音乐从听有角度开始解释音乐概念的一个不言而喻的方式,以及一些相关的进行方式”。        (《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2009年译版)。我校,《月琴进课堂的探索与实践》,还处于研究阶段,许多理论思考和实际运作还需再进一步探索研究,更有待上级专家的指导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帮助。
一、现状及价值
    我国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从我国的教育——文化传统出发,立足本国国情,对不同的音乐教育哲学观,在兼容中坚持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这体现在音乐课程基本理念的表述上。我们课题研究设计的灵感来自国家方针政策与现实文化生活和音乐教学的碰撞。“加强文化自然遗产和民间文化保护”。“以农村为重点,促进文化资源共享。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教学内容的确定应贯彻统一性、实用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要注意面向农村,选编一定的音乐教材”。“结合本地区的人文地理和民族文化传统,吸收本地区的民歌和其他民间音乐,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要注意吸收本民族生活的民歌和其他民间音乐”。《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纲要》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音乐课程标准写道:“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育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音乐文化,培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近现代和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同样应纳入音乐课的教学中。”这些美好的理论如何与实践相结合,找到一个强有效的结合点是我们长期思考的问题。而在现实文化生活和音乐教学中,学生和社会青少年民族意识、民族精神、民族审美观淡化,西方一些不够健康的审美观、价值观悄悄渗透,青少年和学生对音乐教材不感兴趣。片面追星,盲目追求流行歌曲、卡通和摇滚乐等现状是不争的现实。而另一方面有利现实则是威宁县是民间民族乐曲之乡,月琴之乡。各民族民间蕴藏着丰富的文艺宝藏,特别是以彝族为主,各民族民间流行的月琴曲艺“风景这边独好”。我校两个音乐班学生中约半数受其间接影响,四分之一学生受其直接熏陶,相当部分学生还是演奏月琴的能手,部分音乐教师都熟悉喜欢月琴曲艺,我们以《月琴进课堂的探索与实践》为切入点,带动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走进民间月琴曲艺之海,开发月琴曲艺资源,整理选编为音乐乡土教材,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可以加强文化自然遗产的保护,促进文化资源共享,可以在下乡调查,村寨采风,记录整理曲谱,学习演艺等活动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整理、提炼、编选 、创作、演奏的系列活动中锻炼学习、合作、继承、扬弃乃至创新的能力和团队精神,可以提高民族音乐审美能力,可以升华优秀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操,又可以培养立足于文化艺术土壤而又在其中继续耕耘,开发民族文艺黑土地的幼儿新教师,并产生一花引来百花开的辐射效果,突出民族特色,提高幼师办学校益。并可以运用其乡土教材和演奏成功效应服务于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产生一定的经济文化价值。地区专家认为:这个切入点选得好,这个课题有价值。
二、内容及观点
   (一)开展校本研修是提高师生科研素养的有效方式。通过学习保护文化遗产的法律、法规、条例,并借鉴别人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所遇到问题的处理方法,正面与负面的经验,学习录音、录像等技术,同时对学生的品德和心理素质进行教育,使之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进而顺利参与社会实践。
   (二)对民间月琴曲搜集、整理、演奏具有多方面的作用。通过师生下乡生活、田野采风、记录曲谱等实践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开发整理民间文艺资源的能力;通过研究和改进月琴曲艺的演奏技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举办月琴演奏比赛和积极参加各种校内外演出活动,(目前我校月琴器乐队已参加“中国石门坎学校百周年校庆”的文艺演出,2008年2月28日参加中国贵州草海国际观鸟节的开幕式的文艺演出,2009年参加全国彝学研究会年会文艺晚会演出);得到了社会各届的一致好评。“人类都有创造的潜能,艺术提供了独特的环境与实践活动,学习者可以积极地参与到创造的经验,过程和发展中去”。(马德里《艺术教育路线图》)。培养学生的艺术表演,传承和创新能力,使之成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促进当地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促进经济发展。
   (三)民族民间文艺是祖国文化艺术宝藏中无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传承、共享。通过传统民族文化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观,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操,通过实践的成功尝试,诚信“越具有民族性越具有世界性”。
   (四)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艺术教育,对培养民族情感有重要渗透作用,这是削弱流行歌曲在学生中严重泛滥的有利武器,是加强学生民族情感的有效方式,也是音乐教育的目的所在。
   (五) 幼儿师范班要办出特色,培养立足当地文化土壤,又能耕耘开发民间音乐黑土地进行教育的人才。而月琴曲艺可以发展成为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文化艺术,为民族风情增添光彩,甚至成为音乐创作的源泉。
三、思路和方法
   (一)采用教育经验总结法,依据他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所作的成功探索,教师先搜集、整理月琴曲目、讲述月琴的历史、结构、演奏技法等,并对实践中获取的经验事实加以分析、概括、找出内在的联系和规律,编写成乡士教材,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实践、创新。
   (二)采用教育调查法,在教育理论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流传于本县各民族中的月琴曲,在现已搜集整理的《欢乐的彝寨》、《草海情深》、《阿西里西》、《打猎》、《衣角舞》、《威宁调》等曲目的基础上,让我校幼师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入乡采风,记录曲谱、整理月琴曲,在此过程中主动去接触民间艺人,与他们交流、合作,且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方案、策划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在此期间,我创作的月琴曲《俄索米祖摩》获市文艺成果评奖三等奖。附《俄索米祖摩》片断:
  (三)采用个案研究的产品分析法,对学生搜集来的作品进行科学分析、了解作品的背景、学习弹奏、撰写欣赏短文等进而了解学生的心理倾向、演奏技能、情感状态和知识范围,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从艺术的角度深入透彻地学习,营造月琴曲艺教育的良好氛围,让民族情感之花在学生心中生根,让他们毕业后对月琴曲目等民间艺术进行辐射推广。
  (四)采用文献研究法,将师生搜集到的各种月琴曲进行整理记录,将口传曲、录音曲转化成文字音像资料,编写成较成熟的教材;将学生展演的精采曲目录制成光盘,为后人继承这些文化遗产留下几份清单,并推荐到多种媒体及文化宣传机构。
    以上是我校的研究性课题《月琴进课堂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坚持音乐教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开发民族文化资源,体现音乐教学的统一性、实用性、灵活性,编写月琴曲艺乡土教材和电子音像产品,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演奏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一批批立足于民族艺术黑土地,又能扎根黑土地,辛苦耕耘,有所作为,引导儿童文化精神生活向健康发展的乡村新教师,并利用研究性成果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丰富人们精神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同时也在继承、发扬、创新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月琴进课堂的探索与实践》是一个艰辛的过程,有待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使民族音乐之花开得更加灿烂。


主要参考文献:
1、《琵琶赋》序,东汉,傅玄。
2、《音乐课程标准解读》王安国,吴斌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第七章,171页。
3、《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赵微主编,开明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
4、《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王铁军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5、《走进新课程》朱慕菊主编。
6、《中国歌谣集成·威宁县卷》中代俄勾兔汝整理的彝族民歌。
7、《艺术美学》:中国青年出版社,范梦著,210页。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