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更多

欢迎访问毕节市文化馆官方网站!

首页 >> 业务研究 >>理论成果 >> 一位沧桑老人的背影
详细内容

一位沧桑老人的背影

时间:2017-06-19     作者:彭德银【原创】   阅读

    时光似箭,两个年头眨眼间已逝去。然而,2010年11月9日上午,我突然接到友人的电话:“刘继贤老师于凌晨逝世”,心情无比沉痛。人们冒着初冬凛冽的寒风,来到贵阳城东的景云山公墓参加告别仪式。告别仪式简朴而庄重,刘继贤老师安详睡在花丛中,站立在他身边陪伴的有亲人、生前友好、学生和省地市党政领导,来自省地市的数百个花圈和条幅挂满了吊唁大厅。人们不语,深切悼念着刘继贤老师。
    我和刘继贤老师的接触缘起于1984年仲秋的毕节地区首届农民画创作会议,那时知道刘继贤老师是刚从大方调来毕节,任毕节地区群众艺术馆第一任馆长。经过几天的接触和同行们的介绍,我大概了解了刘老师,他面容慈祥,使我产生一股莫名的敬畏。每每见到他时,也只是礼貌地握手,淡淡的寒暄。到创作班快要结束的前一天晚饭后,老师竟邀我到他的画室,我们作了一次长谈。他那爽朗的笑声冲淡了我的拘谨,他原是一位坦诚豁达健谈的人,也是一位饱经沧桑与艰难拌陪过多的人。
    我谈起自己身处农民家境,只有农闲才能抽出时间来画画。老师了解我的情况后,鼓励一番说:“画画的人,想成大器者,都要吃很多苦受很多累,你长在农村,对民风民俗、民族风情很熟,特别是要到民族村寨多走一走看一看,他们的房屋、家里陈设、特别是他们亲手创造的生活用品,如服饰、小孩的背善、提包等都要记清楚。逛逛集市、观赏跳花节,领略一下乌蒙高原的风情和气魄,这样才能知道我们民族民间艺术之精华。知道那里才是艺术的圣地,才是艺术家的摇篮。什么博大呀,浑厚呀,朴实呀,还有人们常说的底蕴呀,都深深值根在那厚厚的民族文化的土壤里。那些沉积下来的就是民间艺术之精华。”老师还例举了王明亮、黄天明、杨秀珍、吴正奎这些农民画家们正是这片民族民间艺术土地上的代表。他说:“艺术家的品格非常重要,要敢于直面苦难,直面人生。艺术家要被大众和历史接纳,首先应该塑造自己,你的作品就是一面镜子,可以看出你将来的艺术人生。”这次谈话,使我走进了刘继贤老师的精神世界,也走进了他的历史。
    刘继贤老师的生命历程是老一代艺术家的人生苦旅,我认为刘老师一生主要做了三件事:教书育人、培训辅导、艺术创作。他始终有个梦想,在个梦想激励他、引导他走上一条永无尽头的路,“艺为人生“是他毕生的信念并为此付出了毕生精力。刘继贤老师经历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重要历史时期,他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共命运。1930年他生于四川省什邡市,青年在川西孝泉师范学校读书,后考入考入贵州师范大学美术科专业学习绘画,立志用自己画笔去反映现实,讴歌党和人民。在校学习期间,对版画、粉画、中国画,颇有建树,创作了一批较好美术作品。
    1956年师大毕业被分往毕节师范学校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困难重重。从学校的基本建设,师资配备到教学大纲、后勤保障甚至资料建设、教师队伍调配,对于一位刚分来的青年教师来说至关重要。好在大家同心协力,只几年的时间,学校已初具规模。青年时代的刘老师不仅自己的画画得好,还是一位画苑园丁。刘继贤老师来毕节大方县时,就发现毕节是个美术人才非常匮乏地区,于是他牺牲很多作画时间,自编《中小学图画教材》、《图案讲义》,先后在羊肠坝师范、大方一中、毕节师专等地播洒,为我区培养了百余名美术教员。
    正当刘老师踌躇满志准备再大干一场的时侯,历史又开了一个大玩笑,文化大革命开始,工农商学兵又卷入一场所谓的运动。刘老师又被编排到画墙壁宣传画的行列。刘老师的绘画是有家学渊源的,父亲是一位民间画师,从小就受到熏陶,而且在少年时代就得到画家杨雪湖、王心櫵等人的亲手指导和加上在贵大师范院校几年深造,练就了一生内功,画起宣传画来得心应手,县城里的《毛主席天安门城楼》巨幅油画,让人们站在面前留连往返,完成了那个年代书画满墙的光荣任务。刘老师在六十年代的时侯就大名鼎鼎了,他的版画、油画在大跃进年代就比较成熟了,画了大量祖国建设面貌的作品,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宣传画像,栩栩如生,情感动人,是他那个时期的代表作。
    刘老师以花鸟画名世,他的中国画追求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集版画、粉画之长,并借鉴岭南画派的没骨画法,常常应用现代民间绘画色彩,色丽而不妖,墨沉而不腻,文而不弱,放而不野,用笔大胆泼辣,形神兼备。他的作品有桃花羞颜报春来,绿阴下的锦鸡图,有八哥鸣唱的欢乐,有花猫自在的逍遥,梨花印衬下在碧水中,鱼儿相互追逐,盛妍的牡丹花摇摇醉人。在一些肖像画中不仅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气质,以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深厚友谊和感情。
    七十年代后期,刘继贤老师调大方县文化馆任副馆长,从事群众文化的培训辅导工作。在时任县委副书记李进修倡导下,在文化局、文化馆的全力支持下,团结文化馆的美术干部杜昌诗、吴维扬、陈少竹等一干人,对民间文化艺术进行保护、挖掘、搜集和整理,都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培训和辅导农民画50多班次,培训农民作者1200多人,辅导农民画作品愈万件。其间还频繁邀请省里著名画家亲临大方参与辅导和示范。刘老师辅导的农民画作品在历届全国农民画展览中频频获奖,有十多个农民作者的画还被文化部选到国外去展出,获得好评,使大方农民画声名远播,成为全国50多个农民画乡学习的典范之一。大方同时获得被文化部命名为首批“现代民间绘画画乡”。1984年,刘老师又被调到毕节地区群众艺术馆任第一任馆长,继续从事群众文化工作 ,全方位地对全区民族文化进行总结,同时培训辅导工作也在全区铺开,在一次农民画培训班中发现了来自赫章野马川青年农民学生彭德银。这个穿着朴实、言语不多时刻露出憨厚笑容的青年,学习上刻苦,而且在他作品里闪现着艺术的天赋。就是这个纯朴的青年农民后来只身到首都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成为在国家最高艺术殿堂举办个人画展的第一个农民画家,一举成名,成为画坛佳话。为表彰刘继贤老师的贡献,贵州省文化厅授予他“伯乐奖”,国家文化部授予他“民间美术开拓者”的荣誉称号。         
    刘老师晚年疾病缠身,体力渐衰,但精神不减,仍潜心学问,关心群文事业。对自己的作品并不满意,表示病愈后还要在水墨画中再劈蹊径。他把自己的卧室改造成画室,其孜孜以求之心可昭。先后在《中国青年报》、《贵州日报》、《党的生活》、《体育报》、《 贵州美术》、《毕节日报》、贵州电视台、毕节电视台等数家报刊、杂志发他作品,报道他的事迹,同时还出版了《刘继贤画册》、《刘继贤花鸟画集》。      
    刘老师五十余年的艺术教育和群众文化生涯,为贵州和毕节地区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做了无数造福后人的好事 ,却不图回报与名利。他光明磊落、虚怀若谷、为人师表、爱才如命、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高尚精神是留给我们最好的遗产。刘继贤老师虽然桃李满园,却两袖清风,我们这些学生本想为他做点什么,他却走了。这位刚毅的老人,带着他青年时的梦想、中年时的奋斗、壮年时的坎坷和晚年的壮怀,毅然地走了!却留下众多友人、学子无尽的哀思。      
    那天,当我怀着沉痛的心情离开景云山公墓的时候,朔风飒飒,天空中飘起一层淡淡的青云,似幻化出这位沧桑老人的背影,乘风而 远去……。     
    艺苑八秋翁,丹青妙笔润桃李。画坛千秋人,傲梅苍松满道山。                               
    刘继贤老师虽然走了,但他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工作作风和为群众文化艺术事业甘愿奉献的精神,将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中!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