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更多

欢迎访问毕节市文化馆官方网站!

首页 >> 业务研究 >>理论成果 >> 浅谈毕节花灯
详细内容

浅谈毕节花灯

时间:2017-06-20     作者:潘军伟【原创】   阅读

     花灯是我市境内的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和略具雏型的戏剧表演艺术形式。它和我国北方的 “秧歌”、东北的“二人转”,南方各省的“采茶”以及云南、四川的“花灯”同属于一类型。爱情生活、劳动生活是花灯最普遍的题材内容。此外,一些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在花灯中也占有相当的分量。人民对纯真、幸福的爱情生活的追求与歌颂,对劳动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憧憬,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愤懑与憎恶等思想感情,在花灯音乐中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反映。
一、 源流及沿革
    (一)花灯的起源 
    贵州各府、县志均有详略不同的文字记载。康熙二年(一六六三年)的《平越直隶州志》、《风俗篇》载:“黎峨风俗,正月十三日前,城市弱男,童崽,饰为女子妆,双鬓低弹,翠翘金钗,服鲜衣半臂,拖绣裙,手提花兰灯,联袂缓步,委蛇而行。盖假为采茶女,以灯作茶筐也。每至一处,辄绕庭而唱,为十二月采茶之歌,歌如“竹枝”,俯仰抑扬,曼音幽怨,亦可听也。”在清道光二十一年(一八四一年)重新修订的《遵义府志》其中《风俗篇》上也对春节元宵唱花灯有类似的记载:“上元时,乡人以扮灯为乐,用姣童作时新妆,随月逐家,双双踏歌,和以音乐,艳以灯火,抑扬府仰,极态增姘,谓之‘闹元宵’。其中所唱《十二月采茶歌》:‘三月采茶茶叶青,茶树脚下等莺莺’,‘二月采茶茶花开,借问情侬几时来’。音词清婉,莫详所自。”此外,《开阳县志》在原《志略》(成书于一七八零年)的基础陆续增补(现为一九四零年成书的版本),在《风俗篇》中,除了记载灯的形状,并标出男角叫“唐二”,女角叫《懒大嫂》的称谓:“……花灯则纸札灯作四方、 六方等形,或作鱼形、虾形者。一人男妆,操一巾,曰唐二;一人扮女妆,持一扇,曰懒大嫂。双双踏舞,曰跳花灯。”花灯究竟起于何时? 南宋陆游有“微雨恼灯期”(注:元宵尝灯之期)的诗句。说明唐、宋时元宵节张灯结彩,已成为汉族在春节期间,官方和城市居民普遍庆祝节日的风俗习惯。根据清初成书的《平越直隶州志》及《镇宁县志》、《兴仁县志补》等记载,花灯这种民间节日文化娱乐活动,明、清两代已在城市、农村全面盛行。而在民族杂居地区的少数民族村寨也在流行。据成书于一九三六年的《册亨县乡土志略》《风俗篇》 载:“岁时,无论汉,俱多扮演春灯,唱游市镇,群相欢狂。”
    (二)毕节花灯的变化和发展
   “毕节花灯”历史悠久,经过几百年来的流传和发展,已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花灯演唱组织为灯班,多以家族为单位自发组成。民国时期,境内各县灯班数量多少不等,少则数个,多则数十个。逢年过节或喜庆寿宴,均为花灯演唱时节,尤以春节期间最为热闹。是时,灯班或于集镇乡场,或是走村串寨,演出花灯歌舞,深受群众欢迎。民国后期,黔西县有《抓壮丁》《卖儿卖女交苛捐》等花灯戏出现,接近舞台演出。
    新中国成立后,各县文化部门在建立农村业余文艺组织工作中,把建立花灯演唱组织列为内容之一。1956年,黔西县农村倶乐部中有花灯演唱组76个。同时,文化工作者与民间花灯艺人合作,将花灯艺术表演形式推陈出新,并借鉴其它剧种艺术表演形式,将花灯搬上舞台,演出花灯剧。1957年,毕节县排练花灯剧《六亲妹与四蛇哥》,《尼姑思凡》参加全省民间文艺汇演。1954年,黔西县金凤村(今凤凰村)业余剧团花灯组成立,1956年花灯组改为沙窩区业余花灯团,参加全县首次民间艺术汇演,演出《小姑梳头》、《五更锈荷包》等节目,获创作一等奖;1957年至1958年,在各乡演出《红军送我一把壶》、《哑姑泉》、《王三姐夸公社》等节目;1958年,参加毕节专区文艺汇演,汇演结束后,与大方队组成专区代表队,代表毕节活区参加省军区文艺汇演。1960年2月,沙窝区业余花灯团转为黔西县花灯剧团,全团29人,团长邓德礼。同年,赴筑向省花灯团观摩学习《七妹与蛇郎》,在县内进行公演。年底,根据毕节专署指示,撤销花灯剧团。此后,花灯艺术保持其原生形态,活跃于民间。黔西县凤凰公社业余花灯队1977年与大关公社业余文艺宣传队合排花灯剧《七妹与蛇郎》,花灯歌舞《开门》在大关镇公演;1978年,排练花灯歌舞《抢伞》为地区文化局在黔西召开的文化工作现场会汇报演出。至1987年,黔西县农村尚有花灯队41个。上世纪80年代,毕节县花灯组织得到很大发展,全县有花灯剧团56个,仅阴底区田埧乡就有8个农民剧团。毕节、大方、黔西、纳雍等县文化馆曾排演自创或移植的《山茶花开》、《送瓜记》、《为何起火》、《挂红灯》、《护林曲》、《抢娘》、《苏二妹挑郎》等花灯小戏,社会发响很好。近期网络唱红的《毕节试验区四季歌》就是用金沙花灯、黔西花灯等曲牌套装的,优美朴素,流传盛广。
二、花灯歌舞,花灯剧的唱腔,音乐曲,锣鼓牌子
    (一)花灯歌舞及其唱腔
    花灯包括“花灯歌舞”和花灯剧”两种形式。早期花灯歌舞的角色,一般是一个丑角和一个旦角。也有用两丑一旦、 一丑两旦或两丑两旦的,但这种情况较少。丑角叫“唐二”,旦角叫“幺妹”,也有叫“干哥”、“干妹”的(大方县则把唐二叫做“武角”,幺妹叫“彩花娘子”,或叫“文角”。有些地区把女角叫做“妈妹子”,是来源于花灯唱词中的“国母老娘装旦角,仁宗皇帝妆小生”的传说)。演唱时,旦、丑均手持扇子、手巾,唱花灯调和舞蹈。歌舞交错进行,唱时不舞(只走一般步子) ,舞时不唱 ,舞蹈动作同演唱内容也互无关联。用锣鼓伴奏舞(因此,有的地方把花灯歌舞叫做“锣鼓转”或“锣鼓灯”)。一唱众合(众合主要指后台与乐队参与合唱,民间叫帮腔),有时在场的观众也加入帮腔。花灯一般在春节期间演出 ,人们称它为“贺灯”或“元宵灯”。也有一些地区唱花灯是为了“还愿酬神”,所以又叫“愿灯”,有时演出也延长至旧历二月。贺灯及愿灯各有其固定的程式:
    1、贺灯
    贺灯又叫元宵灯,一般在旧历正月初二的白天,就开始向各家送“花灯奉贺”的红帖子,到了傍晚的时候,灯班的“灯头”和跳灯的演员,以及锣鼓伴奏人员一行十多二十人,手举 “上元花灯奉贺”的灯笼如荷花灯、鱼灯、兔子灯、蝴蝶灯等等,锣鼓喧天地拥向
已经接了帖的各家去玩灯。玩灯节目的程式有:(1)说吉利, (2)盘灯,(3)报子,(4)说唐二,(5)请妹,(6)扫方,(7)幺妹梳妆,(8)参神,(9)唱灯,(10)辞神等一连串的节目,但不是每一项都必须进行,也可省去其中的一些环节。如《红军灯》就只进行了三个环节:(1)盘灯,(2)说唐二,(3)玩灯。
    2、愿灯
   “许愿还灯”这一风俗很普遍。“愿灯”多为病愈,生子或发财后酬谢神灵之意。“愿灯”的演唱会程序繁复,大致为: (1)开坛发灯,(2)贺主人,(3)扫堂,(4)拜家神,(5)采茶,(6)辞神,(7)参土地,(8)踩门户,(9)盘,(10)开财门,(11)拜台,(12)踩新台,(13)打头台,14)唱正戏,(15)花灯拆台,(16)造船,(17)回坛等。贺灯和愿灯的歌舞部分的唱腔,数目有几百个之多,除了一些带迷信色彩的内容外,经常用的唱腔多为富有生活气息的舞蹈性较强的曲调。如:《采茶》、五更》、《拜年调》、《四季调》、《梳妆调》、《绣调》、《送郎》、《上茶山》等等。
    (二)花灯剧及其唱腔
    花灯剧是在花灯歌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地方戏曲。各地叫法不同,黔西一带叫“灯夹戏”,即跳完花灯歌舞之后又接着唱小折子戏,或剧中带有歌舞的场面等,有些地方则叫“台灯”,即上台演唱的花灯,其内容都属有情节的大剧或折子戏。
    1、唱腔
    用于花灯剧中的唱腔,有略具雏型的板腔,曲牌两种形式。板腔的板式单一,只是用若干上、下句反复之后用“收腔”,也叫“放板”或“放腔”结尾。因此它的唱腔叙述性强,多用“过门”渲染气氛。例《出台调》:花灯剧中,属于雏型的板腔有一百多个调子,常用的是:《出台调》、《路调》、 《数板》、《骂板》、《哭板》等等。曲牌(花调子)也有几百首,常用的有:《四小景》、《苏州姐》、《光荣花》、《山茶花儿》、 《月调》等等。
    (三)音乐曲牌
    音乐曲牌是花灯中用来出场、结束、动作伴奏的,独立性较强的音乐组成部分。音乐曲牌和名称各个县不同,按同名的曲牌给以归类,大致有以下曲牌名称,介绍如下:夺头、过板、一板头、小调过板、二板头、观音忏、三板头起板 、大板头行、平板头、行程、五捶锣耍板、六捶锣、满江红、游台、落地金钱、大开门、扫花台、小开门、筛茶调、工字调、禄位高升、阴二簧(哭板)、大过门、阴二簧扫板。 
各种曲牌的用途不同,如“大板头”和“起板”用于出场,身段接唱,“游台”用于思考问题、回忆、旦角游园等,“大开门”用于结束和欢迎等盛大场面,“小开门”、“过板” 用于旦角梳妆、家务等情绪欢快活跃的场面。
    (四)锣鼓牌子
    花灯锣鼓用于花灯歌舞及花灯剧中,它与花灯音乐曲牌融为一体,是花灯音乐的组成部分。花灯锣鼓牌子,按归类统计约有三十余种。简介如下:
    一条龙、豆水雀、耍锣、倒流水、三六九、硬十捶、小僚子 扑灯蛾、硬三番、倒板、望天香、半边月、红绣球冲天炮、金银调、雁拍翅、下河调、马上弦、流子、双剪刀架、长路引、单剪刀架、旬子颠、剪刀架、凤点头、董巴郎、乱捶牛擦痒、纱帽头、红绣鞋 。
各种锣鼓牌子用途也均不相同,如“三六九”用于行路 ,开场,“雁拍翅”用于闹台,“剪刀架”和“交扇”、“茶花拔” 用于舞蹈等。
三、花灯舞蹈
    花灯是一种载歌载舞的艺术形式,舞蹈与歌唱都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几百年来 ,在比较简单的男、女二人对舞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丰富的花灯舞蹈动作。在步法、手式、耍扇、耍帕、身帕、身段等方面,都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以下分别简介:
    1、舞蹈步法
    男角的舞蹈步法有:镖步、碎米步、叉步、矮步、二步半、跳步、小叉步等。女角的舞蹈步法有:二步半、叠叠步、 磨步、碎步、梭步、转步等。
    2、舞蹈手式
    男角的舞蹈手式有:兰花手、浪手、六手、盖手、大转手、 挽手、交叉手、箭手、拐子手、花手、连环手等。女角的舞蹈手式有:大园手、花手、内翻手、兰花手等。
    3、耍扇
    男角有:收扇、兰花扇、前后翻扇、盖扇、大小花扇、蝶扇、立扇摇扇等。
    女角有:测压扇、扑蝶扇、收扇、大小扇、摇扇、夹扇等。
    4、耍帕
    翻帕、 缠帕、 园卷花帕等。
    5、门斗转、犀牛望月、犀牛擦痒、岩鹰闪翅、黄龙缠腰、 栏杆格、鲤鱼标江、边鱼上水、双套金     钱、蚂蝗伸腰、扫地莲衣、双凤朝阳、双狮抢球、内外合花等等。
四、 结   语
    1988年,按文化部编撰《民间文艺十大集成》的指示,我区开展了大规模民间文艺抢救、捜集、整理工作。我们这次出版的花灯集,是广大文化工作者辛勤劳动的成果。鉴于当时经费困难,未能印刷成集,大多以手稿和油印资料保存。我们现在将这些散落在捜集者手中的稿件印刷出来,是想把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保留传承。因为当年演唱这些花灯的艺人绝大部分巳经作古,现在年轻人会唱的也不多了。我们不希望花灯这一文艺现象被时间的长河所湮没。
    毕节花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 ,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遗产。在各种类型的曲调中,既有抒情性的民歌小调和欢快活泼的舞蹈歌曲,还有适于表现不同戏剧情绪的略具雏形的板腔音乐。花灯音乐在音阶结构,旋律进行,调式调性的转换,衬词,衬句的使用,演唱形式和伴奏等各方面,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深入学习和探讨其中的艺术规律,不仅对花灯艺术本身的发展,而且对专业音乐创作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