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更多

欢迎访问毕节市文化馆官方网站!

首页 >> 业务研究 >>理论成果 >> 声音和画面的完美结合 ——赫章苗族芦笙舞简介
详细内容

声音和画面的完美结合 ——赫章苗族芦笙舞简介

时间:2017-06-21     作者:龙正清 朱建平【原创】   阅读

    芦笙舞是苗族人民最为独特的文化艺术实体之一,随着时代的演变和苗族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发展。滇东北次方言赫章苗族芦笙舞蹈至今保存着浓厚的原汁原味,一曲曲笙谱和一个个精彩的舞蹈画面是研究滇东北次方言赫章苗族历史文化、战争迁徙、文化艺术的可贵资料。主要表现在如下最具特色的两方面:
    一、音的确定预示祖辈的先见之明
    六音笙通过执法重复的演奏,能表达各类内容,有言在此而意在彼得含意。现在大部分年轻的笙手是不能正确解释或已不知如何解释。上古时期,芦笙的各音代表的是各氏族部落来往、通信、联络的一种信号。所以,各种调的确定有其历史信息和独特的内容。
首先,由于频繁的迁徙战争,在没有一处可供安居,失去生活空间的前提下,几个氏族部落搬迁出走,迁徙途中时有征战之事,各氏族都在想尽办法解决突发事件。据财神鱼塘祭祀芦笙师王有明和云南镇雄香春林、王学明歌师的讲述,上古时期,人们所用的使“一音式”芦笙,作为野外捕兽猎物信号或是防范突发事件的暗语。九部族的七大姓头人,成功地以音为暗号把所统领的苗民从危急关头平安地带了出来。
    其次,芦笙单音吹奏的频率特少,庞大群体人员的走路行进制造出了一个动感强的节拍。芦笙舞内容跨越历史时空特长,就想一部历史叙事长诗,完善无损地传承着悠久的历史信息,随着芦笙曲调的乐感节奏和舞蹈动作的快慢,把吹笙折和伴舞者及在现场观众引向远古那种悲欢离合、风雨兼程的迁徙途中战争场面。
    这种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芦笙舞蹈无论是深沉雄壮的《大迁徙芦笙舞》或悲愤伤痛或庄严肃穆的几千人参加的《自南阿辇纪》祭祀芦笙舞等等,虽然有着表演技巧难度不同,舞步动作复杂程度的不同,场面雄壮,形式多样不同,参加人员多少不同,内容不同等,但同样有着单音吹奏频率出现特少这一特征,能让众人产生共鸣,达到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人心、笙音、内容最佳的结合。
    再次,吹奏起混合音,嗅闻出烽火岁月的气息。《自南阿辇纪·芦笙词》有一些与战争岁月叙述的章句,从侧面间接流露出那种被岁月煎熬,对故土的怀念之情。如:“马儿嘶嘶鸣,儿亦别双亲,铁蹄时空影,尘荫不见晴。”运用了马儿烦躁的嘶鸣同离别双亲这一无关的物和情连在一起,在硝烟弥漫的战火时日镇守边关,衬托出征的复杂心情。又如:“黄麂爬上黄麂山,不闻父母喊儿音。泥土连住一线天,遥遥归期归无限。”后面一句所写的使把回家的时间看成和天相连于天际的远景,是那样渺茫。
    二、 舞蹈动作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芦笙舞蹈动作复杂多变,内容丰富多彩,直白诙谐。芦笙词叙述了苗民部落在远古时期的战争和迁徙的悲壮,动作刚健遒劲,个人或群体的运动非常灵活。有默哀祖先,欢庆胜利,怀恋故土,猎物捕兽等。反映了居住在赫章河镇、德卓、可乐、双坪、铁匠、结构、朱明各乡镇苗族人民的思想美德,融入自身的历史文化,生产生活,原始宗教。如“芦笙悠悠舞翩翩,不会笙歌靠一边。学得笙歌一句半,妹跟情郎肩靠肩。”这是小伙伴游玩、踩月亮时,借恋人芦笙舞的一段芦笙词,形象逼真地道出年轻的姑娘们以歌会友,以笙交友的浪漫情调。正是“盘脚坐歌一箩箩,又会唱来又会听。芦笙起舞七整夜,笑迎宾客和远亲”。一曲曲悠扬的芦笙调,一组组沉稳欢快的舞蹈和一声声古歌,以人、笙、曲、舞“重合折叠”的组合形成一幅动态与静态的整体画面。
    相聚的老人们谈起祖辈苦难日子,把事情的经过唱成歌,把迁徙的历程编成芦笙舞,把怀了故土之情附寄于舞蹈动作之中。如迁徙芦笙舞、洗麻结线芦笙舞、粮食收割芦笙舞、小孩剃头芦笙舞、敬老人芦笙舞、教化芦笙舞等,有回眸、恭身、望、看月、聚、站、坐等,以回忆的形式追忆往事。而像格尤老芦笙舞,嘎骚卯碧芦笙舞、李罗氏祭祀芦笙舞,张姓祭祀芦笙舞等等,则以悼念的形式,寻求精神上的一种寄托和思念。芦笙词云“跌跌撞撞,来自那遥远的东方。这里的天哟,比不上直米隶荡。老人老人,你的路程长又长,拄起拐棍,解掉担担,回东方去看,你的太阳。”老人们怀恋故园的心情,他自个心里更是明白有底。即“······回转东方那边去,就像射打天上太阳费力气,今朝盼着明年往,死也要回东方直米隶”,这是指路词的一段芦笙词。
    芦笙舞蹈由词、曲、舞与人、笙互动,构成一幅动感画面,以现实手法和浪漫色彩,串联起了艺术的“形”和“神”,是音乐与舞蹈垒筑的声音和画面的完美结合。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