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更多

欢迎访问毕节市文化馆官方网站!

首页 >> 业务研究 >>理论成果 >> 中国钢琴作品—民族音乐元素的审美特征
详细内容

中国钢琴作品—民族音乐元素的审美特征

时间:2017-06-21     作者:胡庆【原创】   阅读

      摘  要: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民族风格之形成;民族传统音乐是各个时代社会生活、精神形态提炼的结晶;钢琴作品中民族音乐元素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民族音乐、审美、钢琴作品
    中国钢琴音乐,从钢琴传入我国至今已一百多年历史,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基本上是沿用西欧各个流派的作品及弹奏技法。
    但我们必须看到:我国自“五四”以来,钢琴音乐的创作、演奏活动逐渐兴起,三、四十年代一些专业音乐家,开始创作具有中国艺术特征的钢琴独奏曲,且大多具有我国民族音乐风格,新中国成立后,创作曲目增多,体裁形式更为宽广。中国钢琴音乐更趋于情感的自由奔放,形式的灵活运用,曲调的民族特色。在钢琴表演艺术上也有很大进步,年轻的演奏家们曾多次在国际比赛中获奖。民族音乐元素的渗入显示出中国钢琴艺术上的创造性和体裁、形式的多元化,促进了我国钢琴曲创作的发展。
    任何事物的产生必然有它的土壤条件,如果说社会是土壤,民族的、传统的音乐就在这土壤上生长,它的“根”深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里。作为艺术类型的传统音乐的产生,总是人的意识的直接表现,有其特定的文化价值,它是浸透着社会历史的精神产物,它与各个时代的精神文明背景直接有关。
从民族传统音乐的动态文化价值中,我们可以看到它是活跃在现实生活里的特定文化现象。一个民族传统音乐,必定是各个时代(包括现时)社会生活形态与精神形态提炼的结晶。民族传统音乐作为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有的是宏观生活的再现,有的是作者个人的表现,更多的可能是主客体相统一的反映。
中国钢琴音乐创作途径尽管有着多元化模式,但从一些传世之作所反映出来的民族艺术内容,常常和作者个人的主体精神与所处的客观世界之间保持着同步有机结合。我们以具有代表意义的、早已是钢琴家常备曲目的,贺绿汀优秀作品《牧童短笛》为例证——它的民族音乐元素的完美体现,从审美特征手段和艺术内容之宏观视野来看,就会发现它具有多义、多层、多功能的民族音乐的文化价值。
   《牧童短笛》钢琴独奏曲,贺绿汀作于1934年。

    1934年,欧洲著名作曲家亚历山大•齐尔品(Tchere-Pnine)来我国征集中国风味作品时,曾举办了“中国作品比赛”,当时正在上海国立音专求学的贺绿汀以《牧童短笛》应征,荣获头奖。此后齐尔品把这首钢琴曲带到欧洲亲自演奏并在日本出版。从此,这首钢琴曲闻名国内外,成为钢琴家门的常备曲目之一。全曲共分三段。第一段犹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地吹着笛子,在田野里漫游,天真无邪的神情令人喜爱。可以说这是作者童年生活的自我写照。中段是传统的民间舞蹈,用欢快的节奏和旋律写成。最后又再现第一段的主题。这首乐曲采用民间风味的主题,优美动听的曲调,使它成为一首具有浓郁的民族风味的钢琴曲。它是我国近代钢琴音乐创作上一个具有创造性的范例。

20170621170941_55823.png

    它的曲调用我国民间流传的歌谣“小牧童,骑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中的“短笛”二字名之,使亲切的乡言俚语,与乐曲本身的情调、意情完全趋于一致。
    中国民族音乐元素成功地溶入、呈示在钢琴作品中,使民族审美特征与音乐形象密切地结合起来,对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起着很大的影响,这里仅举几阕典型曲例为证——·《新疆舞曲第一、二号》丁善德作曲。音乐由新疆打击乐器节奏的引子导入,以豪放的激情、艳丽的色彩及粗犷的风格,描绘了一幅新疆人民载歌载舞,欢庆节日的风俗画。这两首风格新颖、匠心独运的钢琴曲,是作者将我国民歌曲调元素与西洋和声手法相结合的一个典型例子。
    ·《花鼓》瞿维作曲。钢琴以中国锣鼓的节奏音型贯穿全曲,然后以安徽民歌《凤阳花鼓》为第一主题;接着,锣鼓节奏又引入用《茉莉花》音调变化的第二主题,并吸收中国民间的“加花”形式把乐曲推向高潮。其旋律通俗易懂,节奏明快活泼,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族风格。
    ·《巴蜀之画》黄虎威作曲。是采用四川民歌音乐元素创作的钢琴组曲,像一幅幅风俗画,表达了作者对巴山蜀水自然景色的赞赏和热爱。其《抒情小曲》旋律出自江油民歌,曲调抒情、质朴;《蓉城春郊》元素出自川西民歌“大河涨水”;末了,《阿坝夜会》是一首藏族民歌,它让人们沉浸在火热粗犷的藏族歌舞中。
    ·《广东音乐主题五首》陈培勋作曲。既保持了广东音乐浓郁的艺术特色,又较好地发挥了钢琴演奏的特点:《旱天雷》、《平湖秋月》都是根据人民熟知的广东器乐曲、粤曲改编,它们不仅保留了民乐元素流畅、乐观的情趣,还在和声色彩上有所创新,特别运用丰富的钢琴织体,生动地描绘了大好河山之秀丽风光。
    ·《陕北民歌四首》王建中作曲。它以四首陕北民歌为素材,配以生动、丰富的钢琴音乐语言,表现了陕北根据地欣欣向荣的景象以及军民无比喜悦的心情。其中《绣金匾》(已入选“全国钢琴考级”第八级)模仿我国民族乐器古筝装饰琶音的演奏手法,听来倍感亲切。这部作品为发展中国钢琴曲风格作了有益尝试。
    另外还有许多成功展显中国民族音乐元素的钢琴作品,已纳入“跨世纪新版全国钢琴考级”曲目,例如《扎红头绳》(王震亚编曲)、《云南花灯》(黎英海编曲)、《赛马》(梁雷曲)、《看戏》(谭盾曲)、(瑶寨风情)(竹岗岗曲)、《童嬉》(朱践耳曲)等等。这些特具艺术性、趣味性、通俗性的中国民族风格的钢琴曲,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喜爱,使我们青少年学习、鉴赏、演奏、比赛的曲目更加丰富多彩了。
    从审美特征的角度上看,音乐的民族风格是在不断发展和不断更新的。新的民族风格是随着人民生活和思想感情的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它决不可能是民族传统音调一成不变的重复。而钢琴音乐作品的创新,只能扎根民族和社会生活的土壤,才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和时代审美特征。
    中国钢琴作品之旋律元素,具有我们民族审美意识的一个特点,就是偏重“线”的表现力,因而使我国传统的许多艺术门类(如绘画、书法、戏曲、诗词等)在世界独具一格。这种审美反映在音乐上,就是对旋律的重视。最赋有中国特色的旋律莫过于民歌了。民歌是经过广泛的群众性的即兴编作、口头传唱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无数人智慧的结晶。作曲家大量运用民歌曲调元素,与钢琴创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传神地表现了中国音乐审美形象和钢琴作品的独特韵味。

    在这方面的技法运用,我们可以从汪立三的钢琴套曲《他山集》(五首序曲与赋格)中发现:他在《图案》序曲中运用了湖南花鼓戏的音调;《泥土的歌》的旋律素材来自陕北民歌;《山寨》序曲的旋律灵感来自祖国西南地区大凉山彝族音乐。对民间音调的运用,作曲家没有照搬照抄,而是抓住最有地方特色的音程和音调。《泥土的歌》序曲中就运用了西北民歌中独特的“苦音音阶”,这个带闰音的清角音的徵调式音阶给人以悲凉凄苦的感觉。在这部套曲中,作曲家试图以西方音乐的角度来琢磨中国的文化精神,体味如何将这些精神予以现代化处理,表现我们民族音乐渗透下的钢琴音乐。在汪立三的其他作品中我们能看到作曲家运用多调性、泛调性的痕迹。《他山集》中,这一技法更是运用得非常自然。第二首《图案》的序曲是叠置调性出现的最频繁的一首,其曲调上下两个声部都在叠置和模糊的调性中游移,给人一种红绿光点交织闪烁的听觉效果:

20170621171008_92565.png

   《他山集》中之音乐意向透露出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化追求,作曲家表达了探索的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神韵,又是通过每一个具体的形象呈示出来的。从“阴阳之美”、“均衡之美”、“虚实之美”等传统音乐审美原则,彰显中国钢琴作品所体现的美学追求,也鲜明地反映了中国音乐作品的民族形式与文化特色。
    普列汉诺夫说:“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由它的心理决定的”(《论艺术》P47)。这是艺术的唯物史观,是存在决定意识。这些认知充分表明意识形态特性是文艺作品的重要特性。中国钢琴音乐就是用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人们的感情、思想,这种感情、思想、形象、色彩等个性,则充分地体现了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音乐元素及其审美特征。                                                   
参考文献:
1、冯光钰:《中国民族音乐论稿》,沈阳出版社,1992年版
2、应诗真:《钢琴教学法》,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版
3、崔静瑶:《“他山集·五首序曲与赋格”中序曲之解析》,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2010·南宁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