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更多

欢迎访问毕节市文化馆官方网站!

首页 >> 业务研究 >>理论成果 >> 二十世纪爵士音乐 与中国通俗音乐之融汇
详细内容

二十世纪爵士音乐 与中国通俗音乐之融汇

时间:2017-06-21     作者:胡庆【原创】   阅读

    摘要:爵士乐和中国通俗音乐的独特的文化意义。通过对它们的历史认知、理解、比较、鉴别,我们今天的音乐审美能力获得进一步提高,对当今音乐文化素质的升华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爵士乐    中国通俗音乐   融汇   认知

    爵士乐(Jazz Music)是二十世纪音乐特有的产物,它自上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直到现在,仍在影响着全世界音乐的发展。有人把从1920年至今称为“爵士乐时代”,说明它是社会文化现象的一部分。可以这样认为:爵士乐代表着一个世纪来对音乐艺术的独特贡献。
    爵士音乐的来源尚无确切答案,它可能是非洲人与美洲人的共同产物,因为其敲击乐器——最主要是鼓——在非洲部落文化中占有重要之地位,就像在爵士乐队中那样;而非洲鼓手所运用的复合韵律、不规则的节奏拍子、切分法及其他相关复杂节奏,显然是爵士风格的要素。
关于爵士音乐的产生各执一词,归结起来至少有下列几点:
    1、拉格泰姆(Ragtime):源自数种早期的黑人滑稽歌唱剧,具有黑人特殊切分拍子的节奏及与黑人歌唱剧的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上世纪之初许多爵士乐开拓者以“拉格泰姆”特有的节奏创作了最早的一批爵士音乐作品。
    2、蓝调(Blue):美国南方农村民谣之一种,是爵士乐的先声。蓝调最初的伴奏乐器是吉他,在爵士音乐中,乐队取代了单一的伴奏并由每一乐器即兴奏出自由节奏,但仍保持着吉他原有的“爵士拍子”的音型。
    3、贝圭英(Beguine):拉丁美洲和西印度群岛的民歌和民间舞曲,特别是探戈和伦巴可溯源于西非节奏。它们与北美黑人民歌中之灵歌(又称圣歌),忧郁调结合,并受拉美邦戈小鼓和康加小鼓影响而形成爵士音乐。
    4、摇滚(Swing):摇滚乐基本上是由美国黑人节奏布鲁斯和白人乡村音乐等风格结合而成的爵士乐,是一种音响非常喧闹,节奏非常强烈,富有推动力的歌舞音乐。五、六十年代起乐队增加了电声,成为风靡全球且特受青少年的喜爱。
    5、波普(Bop):“波普”一词源自爵士乐演奏时喊叫(没有具体词义)的音节。上世纪四十年代出现了一种不拘泥于传统风格的、仅由三五人编制的小型爵士乐队,他们以更为随意性的演奏方式和捕捉瞬间的感觉,使音乐更加狂热自由。
    6、迪克西兰(Dixieland):上世纪二十年代由新奥尔良、芝加哥等地发展起来的早期爵士乐,其音乐常由小号领奏,有浓重的进行曲味道,通常在婚礼、节庆、舞会、游行、酒吧表演,其乐曲创造出一种令人振奋的音乐效果。

1603436547620991.png

上世纪二十年代美国芝加哥爵士乐队

1603436549336598.png

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摇滚乐队

    不管说法怎样之不同,有一点可以肯定:各种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和促进了爵士音乐的形成。
    爵士乐从其诞生伊始,就不断地在发展、变化,自1924年起,是它飞速流变传播的时期,一时间流派纷呈,琳琅满目,比较出色的各派,如“热爵士”(Hot)、“甜爵士”(Sweet)、“布鲁斯”(Blues)、“凉爵士”(Cool)、以及“可怖”(boogie-woogie)等等,不一而足。但万变不离其宗,无论任何爵士乐,都不离下面十种要素:
    1.采取连续切分法,贯穿在整个旋律中。
    2.即兴演奏、自由发挥。
    3.加强打击乐器,不仅用鼓,连班卓、吉他、倍大提琴、低音号都用来表现节拍。
    4.节奏多变化。
    5.常用乏力的忧郁音符(所谓蓝音Blue tone)。
    6.音乐鲜明而强烈,即使忧郁时也要表现一种“明显的”晦涩。
    7.和声丰富而柔和。
    8.间奏、过门精简有力。
    9.用简单的乐句作“衬句”,像背景音乐似地反叠奏,陪衬主句,加强气氛。
    10.演奏的气氛喜悦而热烈。
    爵士音乐的格言便是:“只是为了欢笑。”
    尽管爵士乐作了如此繁复的变异,但它的一些基本原则与风格要素仍维持了本世纪初原来的地位。爵士音乐主要是一种即兴艺术,有人以为如果用乐谱的框架来固定它反而会破坏它的精神,无论器乐或声乐的演出都是远远脱离乐谱音符的特有的爵士风技法。
    爵士乐有稳定而规律的节奏,重叠在这个背景之上的,是旋律性、和声性、对位性声部的节奏;这些声部(各音的)组合,在典型情况下,产生了一种超过正常传统意义的切分,严格说来,这是指将前景节奏移动,以产生与背景节奏相拮抗的效果。
    爵士乐旋律的轮廓,主要受三方面的影响:(1)西方传统艺术性音乐;(2)十九及二十世纪英美白人民谣及通俗歌曲;(3)美国黑人民谣,特别是蓝调。而当爵士乐从北美传向世界各地(例如东方等)后,又汲收和溶进了当地的民族音乐素材,形成一种新的风格的乐曲。
    人们在爵士乐的演奏中,常能听见某些正统音乐中没有的音质,它们大部分可能来自企图用人声与乐器仿效美洲黑人民歌非常特别的声乐性质及技巧。这些音质由粗嘎到圆滑,由窒塞到响亮,由刺耳到柔美,由野蛮到温和,变化很大。爵士乐演奏者有时更加入各种非音乐的声响——如黑人民歌的吼声、粗叫与呻吟——以使它的艺术更具特色。这使得它的准确记谱变得很困难,所以其表现多半依靠演奏者的技巧、敏感、经验与传统。
    当今,爵士乐已开始脱离了无谱、即兴、任其自由发挥的状态,寻求一条发展之正路,进入一个具有高度技术水平时期。其著名代表如有“爵士之王”称号的怀特曼、格什文等音乐家,称其作品为“交响乐爵士”,并教导听众以正确方法聆赏音乐,他们还将爵士节奏运用到古典音乐上。五十年代起,纽约大学开设了“爵士欣赏”和“爵士乐史”两门新课;旧金山博物馆举行了一系列学术讲座;纽约还特别成立了“爵士音乐学院”;连著名的“坛格林音乐中心”每年夏天都排有专门演奏爵士乐的节目……这一切说明。爵士音乐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爵士乐普遍地影响着世界各地的轻音乐,目前无所不在的流行音乐,有些就源于北美新奥尔良的爵士乐和美国的乡村音乐。当然,这仅是一个方面,并不等于它们就是传统的爵士乐了。
    我们宜以科学、严谨、一分为二的态度来对待二十世纪的这个特有产物——爵士音乐,由于它所处的时代环境,一些爵士乐必然杂夹着嘈乱的、庸俗的、商品化的、低级趣味的东西,但它并非“黄色音乐”。它的大部分特点是曲调灵活,节奏兴奋,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有不少是将黑人的民间歌曲与爵士乐的鲜明的节奏性和色彩性结合在一起的,富有特色的优秀作品,还是值得我们鉴赏、分析与借鉴的。

    爵士乐在中国的影响由来已久,当这种由黑人歌手创造的民间通俗音乐在征服了美、欧人群后,也来到了东方,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舞厅中就有了以爵士音乐做背景的场面。像中国“百老汇”、“和平饭店”等,其音乐演奏形式与当时通俗、流行歌曲的创作都表现出国人对爵士乐的吸收与借鉴。
    黑格尔说:“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而正如他所强调的,通过人类精神对形象的“直观”而自我观照,因而艺术更具有“自由”的本质,也就是说“艺术作品的源泉是想象的自由活动。”即兴演奏(演唱)是爵士音乐的灵魂,是它的生命所在。其自由的即兴风格,要求爵士乐手必须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什么使感性通过爵士音乐表现出来呢?这当然就是“自由”,黑格尔所说的“想象的自由”。
    爵士乐在中国,即通俗音乐又称流行音乐,它在中国出现的历史,可追溯到二十世纪20-30年代,在较为繁华的大城市如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地的市民阶层中,通俗音乐随着歌舞表演和有声电影的放映而广为流传。
    中国通俗、流行音乐的显著特点,就是与我国源远流长、蕴涵丰富的、风格独特的民族传统音乐的血肉联系。无论是“东南风”、“西北风”,还是“戏曲风”、“说唱风”,都具有鲜明的民族音乐风格,打上了中华文化的印记——远眺那三四十年代的上海音乐夜会:看!群星璀璨,竞相争艳,那些美歌不是转眼即逝的流行,而是一片常驻人间,辉煌了80年的星群。在这五彩夺目的星谱上,镌刻着一大串闪光的名家和作品——贺绿汀、陈歌辛、黎锦光、姚敏、严华和他们的《天涯歌女》、《玫瑰玫瑰我爱你》、《夜来香》、《恨不相逢未嫁时》、《月圆花好》等等。当时,即无“挡势”,又无“推力”(那时的媒体是不能与今天同时而语的),真乃是不翼而飞的天籁之作也!
    通俗歌曲,即流行歌曲是城市文化中的一支奇葩,也是城市文化的“声响标志”。40年代的上海是亚洲一颗最耀眼的明珠,“上海人”创造了我们至今还引以为自豪的“海派文化” 。而海派文化就包括当时的流行歌曲,它既不是沿袭洋腔洋调的殖民地文化,又不是传统意义的农民文化,而是一种崭新的城市文化,它超越了“地域文化”的局限,与“国际航线”直接接轨。其中最出色、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玫瑰玫瑰我爱你》。这首歌曲是“歌仙”陈歌辛40年代的作品,也是被译成英语在全世界流行的中国第一首(也可能是唯一的一首)流行歌曲。它的情绪健康明朗、蓬勃向上,旋律自由宽广,起伏流畅,那鲜明的富有弹性的切分节奏在被美国歌唱家FRANK LAINE演唱时,更有一种特别的、在当时很流行的“爵士风”。

20170621171535_81787.png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音乐发展史上,20世纪的上半叶,曾经有过流行歌曲的辉煌年代。随着有声电影的诞生和发展,由饰演男女主人公的明星们亲自演唱的主题歌和插曲,一经影片上映就会迅速在群众中流传、唱红。百代和胜利唱片公司也不断为影星、歌星们录制新的歌曲。那些歌曲流传的广度和人们对那些歌曲喜爱的程度,应该说,那才是真正的“流行”歌曲。就在今天,在半个多世纪之后,那些歌曲还是那么使人难以忘怀。因为这些歌曲绝大多数具有较高的艺术品位,曲调优美流畅,歌词充满诗情画意,感情真挚细腻,能够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同任何形式的文化艺术品一样,能够以情动人的,才是最有生命力的。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已经奠定了这些歌曲在我国音乐史上的地位,必须承认这些歌曲是我们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仅再以《夜来香》一曲为例:

20170621171625_66318.png

    黎锦光的这首《夜来香》用音乐点描了上海的城市景观,可谓是上海的“音乐标志”,在这一方面,至今尚无一首歌可与之伦比。

    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后,通俗音乐的概念一度被“轻音乐”所取代,曾产生过一些通俗的优秀作品。1955年天戈创作的《青年友谊圆舞曲》就是其中有较大影响的一首,其活泼轻快的旋律和三拍子圆舞曲律动,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文革”灾难后,1978年底,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神州大地,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又重新得到活跃,一批受群众欢迎的通俗歌曲迅速在民间流行起来。例如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张丕基曲),就是用自然飘逸的歌声,抒发了对故乡亲人和山川的思念之情。而《黄土高坡》(苏越曲)则以高亢的富有民族风格的音调,表达了平常百姓对家乡、对亲人、对生活的真挚感情。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作曲家们在深入生活和继承民族音乐传统的基础上,创作了许多优秀的通俗流行音乐作品,例如:

20170621171638_17143.png    《在银色的月光下》原是作曲家黎英海根据新疆塔塔尔族民歌改编的歌曲,后由丁晓里改编成轻音乐曲。乐曲为三段式结构,第一乐段的旋律优美抒情,描述主人公在月光照耀的沙滩上寻找往事踪影。第二乐段情绪略带惆怅、忧伤。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完全再现,仿佛主人公“我”已克制住内心的忧伤,果断地骑着马儿,奔向“她”所去的地方。

    通俗音乐是我国音乐百花园中一个最具群众性的品种。通常指那些生活气息浓郁,着力抒发了当代普通百姓的思想感情,短小活泼、格调轻松,易于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广泛流传的音乐。人们有时又把它称作流行音乐或轻音乐。
    通俗音乐的基本特点是旋律优美抒情,民族风格浓郁,格调轻松活泼,充满生活气息,大多短小易记,便于流传。它的歌词通俗易懂,琅琅上口,接近平民百姓的生活语言,因此也有人称它为新时代的民歌。
    通俗音乐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在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十里洋场,还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台湾、香港,都曾产生过一些内容消极、情调低迷,乃至带有低级趣味的作品。对于这些不利于人民群众,特别是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作品,我们应通过比较和鉴别之后加以抵制。我们提倡的是健康向上,有助于培养人们优美情操,同时在音乐上活泼明快、优美抒情、格调新颖,具有民族风格和时代精神的通俗音乐。优秀的通俗音乐,将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国民审美意识的提高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当今世界,正处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加强对话,增进了解,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已成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鲜明主题。在这种新的世界发展格局中,一个重要的现象与趋势是对各个不同国家、地域、民族赖以生存的文化的尊重与理解,这是人类相互了解与沟通的基础。
    音乐文化既是最能代表一个民族本质和文化特征的文化想象,又是最能反映各个不同民族特点并且可以直接感受与交流的世界文化现象。因此,“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应是我们音乐发展的重要价值观之一。基于对民族音乐、通俗音乐的内容与方式所蕴含的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尊重与理解,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正确审视黑人爵士文化,树立平等、多元的文化价值观,使之具有国际视野与全球意识,则是今天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我们正处在一个多元的世界,广泛吸收世界上的一切优秀音乐文化,开阔我们音乐的视野,丰富我们音乐的内涵,共享人类音乐文明的优秀成果,应是我们当代音乐的理想与追求。
    二十世纪爵士音乐代表了西方社会对于音乐价值的重新审视,打破了音乐为特定阶级所“拥有”与“享受”的迷思。以美国黑人生活为例,爵士乐本身就反映了人的艰苦奋斗与求生存的强烈意识。爵士乐的吸引人之处在于它所投射出来的热情,音乐表达了创作者的解放意识,在这一点上,似乎没有任何一种音乐可以在“主动参与”和“强调主体性”上超越爵士乐。
    爵士乐和中国通俗音乐是有不同感情色彩的。在它们的世界里,你可以去寻找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情怀;去感悟成龙“明明白白我的心”的真情告白;去倾听徐志摩“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的离愁别绪;去分享陈慧娴“抱拥飘飘白雪中”的悠闲时光;去聆听音符的激烈跳动。在通俗音乐的国度里,你可以去接住春天的请柬,步入夏雨的清凉,收取秋果的礼单,记起冬雪的情思。
    音乐艺术自20世纪中叶以来,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这主要体现在:表现现代社会生活反映当代人思想情感的新作品大量涌现;原生状态的民间音乐价值受到普遍重视;世界各国和各民族的音乐具有平等价值,多元的文化观念得到理解和尊重;音乐表演形式和体裁的创新;通俗音乐在大众音乐生活中的普及;现代科学技术对音乐创作、表演和传播的影响等等。
   “弘扬民族音乐”和“理解多元文化”是辩证的统一关系。任何文化(包括音乐文化)都是属于民族的。民族音乐是音乐文化中的“母语”。不管你走到哪里,亲近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绝不会改变。但是,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与弘扬,并非一定要排斥和拒绝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秀音乐文化,并非一定要表现为那种狭隘的民族性、局限性,一个民族什么时候用世界的标准,而不是用民族的标准衡量一切,那么这个民族就成熟了。因为世界音乐的多样性是由民族性决定的,也就是说,世界民族多样性决定了世界音乐的多样性。
    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还应对开阔的视野、体验、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珍视人类文化遗产,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通过对二十世纪爵士乐和中国通俗音乐之融汇的历史认知、理解、比较、鉴别,我们当今的音乐审美判断能力才会逐步形成和提高,这对今天整体音乐文化素质的升华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紫图速查手册《爵士圣经》,陕西师大出版社2004.1第一版
(2)张前、刘清华《音乐鉴赏》(下),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7第一版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