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更多

欢迎访问毕节市文化馆官方网站!

首页 >> 业务研究 >>理论成果 >> 音乐与相关文化整合教学实践与研究
详细内容

音乐与相关文化整合教学实践与研究

时间:2017-07-07     作者:袁昌平【原创】   阅读

 〔论文摘要〕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与相关文化是学校音乐课堂人文学科熟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它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鉴赏表现、创造、及对艺术审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在本文中,笔者就音乐与相关文化做了些探索,并从两大类十个方面对其进行了阐述

   〔论文关键词〕音乐与相关艺术(音乐与民歌、戏曲、器乐曲、歌剧、歌舞)音乐与相关文化(音乐与社会、诗歌、科学、美术、体育)。   〔引言〕小学音乐学科----音乐与相关文化领域之教法探讨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及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音乐教育“与“相关文化”观念在我国基础教育中越来越引起音乐教师们的观注和重视。新课标指出:“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堂人文学科熟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它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鉴赏表现、创造、及对艺术审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音乐与相关文化这一教学领域包括:音乐与姊妹艺术、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学科等几方面,基本函盖了与音乐密切相关的文化现象。    一、音乐与姊妹艺术    1、音乐与民歌    我国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极其丰富的艺术遗产。鸟瞰中国大地,方圆960万平方公里,十多亿人口,五十六个民族,复杂而多样的自然环境条件。民歌音乐素材浩如烟海,纷繁绚丽。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各自呈现出独特的色彩,形成了各自表现的方法、气质、韵味和内涵,其种类繁多、内容丰富、韵味各异,大量蕴藏着人文、地域、历史、风情等因素。    如:东北《对花》、河北《小白菜》;陕北《蓝花花》;四川《太阳出来喜洋洋》;云南《猜调》;贵州《苗岭飞歌》;闽南《天乌乌》;江苏《茉莉花》;安徽《凤阳花鼓》;内蒙《森吉德玛》;新疆《阿拉木汗》;吉林《道拉吉》以及根据民歌素材创作的《在希望的田野上》、《谁不说俺家乡好》、《我们是黄河泰山》、《爱我中华》等等。上述民歌中有形象地控诉旧社会妇女悲惨遭遇的;有唤起人们对新生活热爱和珍惜的;有反映生产劳动场景的;有歌颂改革开放家乡变化的;有生活中启智逗趣的;有唤起人们对故乡对祖国之爱恋的;有歌颂民族团结的。凡此种种民歌,语言质朴、旋律优美、亲切感人、韵味十足、沁人心脾、催人奋进,通过音乐与民歌的整合教学,使学生在民歌审美艺术的境界里自由翱翔,渐次领悟民歌艺术的神韵意韵,怡养高雅情趣,为儿童健全人格的发展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    2、音乐与戏曲    中国戏曲,历史渊源,灿烂辉煌。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化的又一精髓;是中国人精神面貌和厚重文化的载体;伴随着无数代中华儿女,为民族文化的振新、演变、传承、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戏曲综合了戏剧、音乐、表演、舞台美术等多艺术形式,它的表演有别于其它姊妹艺术。剧情的发展及人物个性的刻划、塑造,主要通过唱腔、借助音乐(打击乐、弦乐)来宣染情绪、烘托效果、揭示人物。演员的手、眼、身、法、步在举手投足间蕴含着厚重的的文化底韵,无论唱、练、做、打都相互配合默契协调,为你再现完美的剧情,从视角和听觉上给人美的享受。    如: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滨》、《唱脸谱》;现代评剧《金沙江畔》;越剧《红楼梦》;豫剧《花木兰》;黄梅剧《女驸马》;昆剧《红霞》;川剧《变脸》;黔剧《秦娘美》;等。尽管戏种不同,但剧情激进向上,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唱词清新秀丽,唱腔优美动人,词曲珠联壁合,相互辉映。无疑会产生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学生通过学唱和欣赏,将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深化学生的审美体验,激起他们的爱国情感,为祖国拥有如此辉煌灿烂的文化艺术而倍感骄傲和自豪,当他们体验到美的那一瞬间,情感将化为志趣,定格为他们长大后弘扬戏曲文化的起点。    3、音乐与民族器乐曲    华夏民族器乐曲文化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塑源最久,长流不绝的东方古老文化的代表。经过数千载的传承、发展、演变,形成了自身的统一个性。创作手法讲究作品气韵意境;强调作品风骨神貌;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追求艺术表述的情感、伦理的结合与渗透;推崇艺术表现的蕴蓄委婉、协调与适度等。这些美学上的独特追求,铸就了中国民族器乐曲固有的风格和特征,为人营造无以用语言表述的意境和韵味,激起人们情感的波澜。    如:《百鸟朝凤》那大自然的美景、百鸟和鸣、拟人化的旋律为人们描绘出一幅“群鸟嬉戏图”《春江花月夜》那江楼钟鼓、月上东山、碧波月影、层层涟漪为人们所展示的湖光山色“水墨画卷”《金蛇狂舞》那锣鼓喧天、风格鲜明、色彩浓郁、情绪高涨为人们所营造的“欢乐景象”《草原英雄小姐妹》那乐于奉献、公而忘私、奋不顾身、敢于拼博为人们而雕琢的“小英雄塑像”《春到沂河》那春光明媚、桃红柳绿、流水潺潺、万物生辉为人们所渲染的“田园风光”《渔舟唱晚》那晚霞映照、白帆点点、天人合一、悠悠荡荡的旋律为人们所勾勒出的“荡舟晚归图”《北京喜讯传边寨》那欢快的旋律、鲜明的主题、浩大的群舞为人们烘托出祖国边陲载歌载舞的喜庆场景等等。这些作品体裁即有北方音乐的激昂率直及阳刚之俊,又有南方音乐的绮丽纤柔和阴柔之美,手法独到、立意深刻、情感丰满、刻划细腻。这些历经岁月的淘洗沉淀下来的经典之作,必然唤起学生对艺术美的追求和向往,拓宽了他们探求知识的空间,他们在欣赏中学习实践、体验感悟、启思益智,多彩的民族器乐曲恰是不断旋转的万花筒,让他们自己把一个个问号变成句号。    4、音乐与民族歌剧    歌剧是泊来艺术。中国的歌剧是“五四运动”以来,特别是1942年以后在民族民间音乐发展的基础上,借鉴西洋歌剧体裁,逐渐发展和形成了具有中国自身风格和气质的民族特色歌剧,它融音乐、文学、舞蹈、美术为一体,以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对白、舞蹈等艺术手段向人们揭示剧情。    如:《白毛女》、《洪湖赤卫队》、《江姐》、《柯山红日》、《刘胡兰》、《红珊瑚》等。这些精典剧作中不乏有久唱不衰的主题选段,如《白风吹》;《洪湖水浪打浪》;《红梅赞》;《一整夜北风吹》;《眼看红军出征北上》;《一道道山来一道道水》;《珊瑚颂》等等。这些风格各异,脍炙人口的佳作通过学唱、听赏,使学生对音乐与歌剧艺术的独特表现及对音乐的审美经验体验得更加鲜明,把握得更加贴切,领悟中华民族文化的总体特征是体现人性和高尚,以恒久的魅力和强大的凝聚力来传承民族精神,进而树立多元文化价值观--------理解多元文化。    5、音乐与民间歌舞    中国民族民间歌舞是各民族社会生活以及思想情感最直接最真切的反映。千百年来,民间歌舞的涓涓细流汇聚成咆哮的江河,汹涌澎湃,永不干涸。央央中华、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五十六个民族尤如撒落在祖国东、西、南、北、中五十六颗闪闪发光的宝石。他们放歌在天山、草原、乡间、海边,狂舞在雪山、大漠、高原、黄河边。丰富的歌舞音乐形成并流传于民间,产生发展于民族的历史长河与社会生活实践之中,为音乐教学、欣赏、研究、审美提供丰富的素材。    如:红火热烈、舒展大方的东北秧歌、陕北秧歌、河北秧歌、山东秧歌;纤柔细丽、委婉抒情的南方江浙采茶调、云南花灯、广西采调、福建采调等。前者多具古代燕、赵、秦的古朴刚劲之遗风,后者则以绮丽纤巧,婀娜多姿见长。而地处黄河,长江、淮河地区的花鼓灯兼收南北之长形成男子矫健,女子俊俏,刚柔相济的特色。还有那舞遍神州大地而腾空飞舞的舞龙、舞狮、高跷、鱼灯;以及热烈奔放,震撼山河的陕北腰鼓舞、晋西花鼓舞、维吾尔族手鼓舞、藏族桌鼓舞、朝鲜族瑶族长鼓舞、傣族象脚鼓舞、苗族铜鼓舞、彝族,白族,撒尼族的大三弦舞真是琳琅满目,各具风采,美不胜收。这些丰富的民间歌舞大量蕴藏着民族精神与气质,既有鲜明的民族个性,又有强烈的时代精神。把这些内容与音乐教学整合起来,为音乐教学服务,从而激起学生对祖国浩瀚民族民间歌舞艺术的好奇和探究,启迪他们在迈向未来的七彩桥上,浓墨重彩地描绘他们美丽如霞的童年画卷。    二、音乐与相关文化    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它学科的融和是目前音乐教学的一种良好形式,“对于软化学科边缘增强对交叉学科的理解,拓宽人文视野具有重要意义”。音乐不仅能与文学、历史、地理、学科整合,同样可以把音乐与数学、体育、社会科学、美术等学科整合起来,赋予音乐课新的内涵,使音乐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采。    1、音乐与历史    从表面上看,历史与音乐没有什么密切的联系。然而,在历史发展和变迁的过程中还真正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重要时刻都留下了音乐的足迹。如:《十面埋伏》和《霸王别姬》虽然是两首不同的琵琶曲,但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我国古代的楚汉战争;丁善德的《长征交响曲》和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真实地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历史;柴科夫斯基的《1812序曲》气势辉煌地表现了俄罗斯人民抗击法国侵略者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同时也歌颂了俄罗斯人民热爱祖国的崇高精神。通过对这些音乐的欣赏,可以丰富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作用于学生的心田,激起他们探求历史、发现音乐作品的真谛。    2、音乐与社会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音乐与人的生活从来没有靠得像今天这么近、这么亲密。随着VCD、DVD、随身听、卡拉OK、MP3、MP4的普及;广告音乐、礼仪音乐的应用、具有凝固音乐之称的雕塑、建筑的拔地而起;环境音乐、背景音乐的兴起;音乐的娱乐休闲功能、实用功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体现,发挥得淋漓尽致。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人们几乎生活在无处不飞歌,无处不飘乐的音乐环境当中。然而,这些现象对学生的生活,对学校的教学难免会带来冲击。由此,学校音乐教育应该面对现实与挑战,一方面加强学生音乐感受与鉴赏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另一方面把课堂教学与课外社会音乐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分清良秀,有选择地接受音乐信息。在不影响课堂教学的前提下,组织参加校外音乐活动及音乐文化交流,提高他们参与活动实践的能力,指导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在社会舞台上,通过感受、体验、表现音乐的经历,进一步了解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体会音乐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3、音乐与诗歌    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作品,本身与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产生显性,所谓显性是指有直接联系的,并能产生明显效应的整合。在各学科教学之间能相互协同合作、知识互补。如,学习唐诗《春晓》时,先欣赏根据该诗创作的歌曲,让学生感受音乐与诗句结合的完美贴切、珠联壁合所表达的诗情画意,打开思路、启发想象。为诗词的学习和理解做好铺垫。然后,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对作者的生平、创作的背景加以描述。此时此刻,学生对《春晓》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领悟了春夜雨晓晴诗人梦醒后,淡淡几笔就把春的景色以及诗人对春光的喜爱和惜花心情的感受。在反复吟颂诗词、哼唱歌曲,领略旋律所抒发的优美、恬静婉转和感慨,针别钢琴的伴奏所渲染的诗意和氛围。此时的学生在“音中有诗,诗中有乐”的情景中倘徉,尽情地享受诗歌与乐曲珠联壁合、相得益彰、默契配合的天籁之音。这种音乐与诗歌的整合教学,我相信,当学生走出教室的时侯,带走的不仅仅是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唐诗和委婉动听的歌曲旋律,应该还有很多,很多……。    4、音乐与建筑    直观上看似乎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但它们之间确实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听莫扎特的音乐,脑子里常浮现出唐诗,以及十七、十八世纪欧洲的古典建筑。”德国哲学家树林曾比喻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家霍夫曼又补充了一句:“音乐是流动的建筑。”这两句名言充分说明了音乐与建筑有着相同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价值。    建筑中的对称、比例、均衡等造型特点在音乐中都能找到相应的体现。如:建筑群体的结构布局以及高低曲折、错落有致的节奏,同音乐的结构、节奏有着内在的相似之处。据说,贝多芬的《第三(英雄)交响曲》就曾受到巴黎建筑群的启示。舒曼则在他的《第三交响曲》中力图表现科隆大教堂的壮丽宏伟。柴科夫斯基称赞说:“伟大的音乐家在大教堂绝顶之美的感召下写成的几张谱纸,就为后人树立了一座刻画人类深刻内心世界的,犹如大教堂本身一样的不朽丰碑。”    别具一格的中国园林建筑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那曲径通幽,依依修竹,假山曲水,扶疏花木构成了幽静、秀美的审美意境。正是这种独具特色的江南风格的建筑润育出了清新秀丽的江南丝竹音乐《梅花三弄》、《中花六板》等。优美的旋律、幽静的神韵同建筑的风格融为一体,把学生们带进了深隧的审美境界之中。    5、音乐与自然学科    从表面上看,音乐艺术与自然学科没有直接联系,然而,音乐与自然学科完全能产生隐性效应,所谓隐性,是指没有直接联系和不能明显看到的协同。以下事例足以证明音乐艺术与这些学科有着特殊的联系。如,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拉得一手好提琴,他认为:音乐是我进行创造和研究的催化剂,从音乐中获取的东西比物理老师教给我的多得多。在研究相对论的过程中每遇到困难时,就在钢琴上一遍又一遍地弹奏,用音乐来启迪灵感,从而完成了举世闻名的相对论。又如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说:我在科研工作中遇到困难百思不得其解时,往往是爱人蒋英的歌声让我豁然开朗,受到启发,这是艺术对科学的促进作用。再如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薛定谔也认为:是音乐启发了他的智慧,给了他探索未知世界的力量源泉和信心。地理学家李四光,不仅小提琴拉得很好,而且还能创作出优秀的音乐作品。以上事例说明了音乐与科学隐性协同的重要性,为学校音乐与科学整合教学提供了依据。    6、音乐与美术    事实上,音乐与视觉艺术(美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音乐的特征就是具有音乐形象的不确定性,按照“眼见为实”的约定俗成,通过美术手段把抽象的音乐形象变为具象图画、借此来演绎音乐形象,帮助学生更加细腻、准确地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如,欣赏童话音乐《龟兔赛跑》,在欣赏伊始,教师根据学生的喜好,要求喜欢画画的同学边听音乐边画画。喜欢表演和讲故事的同学边听音乐学表演,该作品本身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为学生绘画创作提供了具体、直观、鲜明的形象基础,为角色表演、刻画、塑造提供了拓展空间。在教师绘声绘色的描述、课件恰到好处的启发、教具画龙点睛的辅助下,学生们立刻进入各自角色,在以音响为主线的听赏过程中,音乐旋律所揭示的的森林、动物、情景在线条、色彩的组合下栩栩如生跃然纸间;故事中的乌龟、白兔、比赛情节在语言、表演的创作中演绎得惟妙惟肖。最后,教师再组织观看视听结合的动画片让音响为静止的图画增添韵律和光彩,让静止的图画为看不见的音乐作最好的注解。这种融绘画、语言、表演等综合的音乐课,始终没有脱离音乐课自身特点,由于这些艺术形式的融入,学生的兴趣点、学习点、知识点发生了转移,音乐与美术、动画、表演的整合为创新音乐课教学带来了生机,注入了活力。    7、音乐与体育   人的身体素质好坏主要体现先天的遗传、后天的锻炼,拥有发达的肌肉、健壮的骨骼、良好的视力、灵敏的听力、耐久的体力,敏捷的思维等。音乐怎样与体质锻炼、心理调整、娱乐生活等方面产生协调、同步、合作、互补呢?    如:在学校每天开展的(眼操、课间操)活动中,有明快的音乐伴随做操口令;在国际国内自由体操、艺术体操、花样游泳比赛中如果没有音乐节奏的抑扬顿挫、起伏变化,运动员就不可能完成规定或自选比赛动作;在键身跳舞、打拳舞剑时,如果没有音乐旋律的优扬宛转、就不可能达到娱乐键身、锻炼;除音乐与体育的协同形势之外,音乐与学习与生活也有许许多多的协同。如:电影、电视剧、广告,如果没有音乐陪衬渲染就没法揭示主题烘托气氛;学校升旗国旗、国际体育比赛颁奖,如果没有国歌音乐伴奏怎样完成庄严肃穆的仪式。由此看出,音乐同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正确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理解音乐对人生的意义,让音乐伴随人生,提高生活质量,开阔学生音乐文化视野---提倡学科综合。    总之,从音乐的发展历史看,它与政治、经济、宗教、历史、文化都有联系,特别是与文化的关系更为密切。假如没有古希腊文化与基督文化的对撞,就不可能有文艺复兴;假如没有德国文化与德国大革命对撞,就不可能有以贝多芬为代表的德国古典音乐。正是由于音乐与相关文化的交融,与相关文化的互相作用和影响,才使得音乐具有丰富的人文内函。把音乐与相关文化整合教学,是改变狭隘封闭传统课堂式教学为广阔开放式的教学;是拓宽学生学习音乐的渠道;是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向自然、引向社会,进一步了解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联系,理解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历史、美学、人文等基础知识,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掌握音乐与社会、相关文化的关系,为拓宽知识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和感受,培养学生鉴赏、表现、创造以及于是审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注:参考书目音乐课程标准教师读本(人民音乐出版社)中国民族音乐大系(上海东方音乐出版社)               中国音乐教育2001第7第8期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