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更多

欢迎访问毕节市文化馆官方网站!

首页 >> 资讯动态 >>新闻资讯 >> 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毕节市非遗宣传展示活动落下帷幕
详细内容

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毕节市非遗宣传展示活动落下帷幕

时间:2023-06-11        阅读

非遗展示、非遗展演

非遗体验、非遗购物

……

6月11日, 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毕节市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在同心公园广场落下帷幕!

11.png

       两天时间内,文创产品、旅游商品大赛,非遗培训,非遗节目大比拼,非遗文化进校园,非遗文化展示等沉浸式体验活动,让市民更好地了解非遗、体验非遗,共享非遗大餐,乐享毕节市非遗保护成果,全面呈现毕节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实践。

       身着苗族服饰的表演者手持芦笙,一边吹奏芦笙舞曲一边跳跃、翻滚,“这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芦笙舞‘滚山珠’吗,开眼界了。”6月10日,苗族芦笙舞“滚山珠”展演亮相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毕节市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的舞台,引来现场阵阵喝彩。

微信截图_20230617230523.png

       令人欣喜的是,为大家展现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的是来自纳雍县滚山珠艺术团的孩子们。边看表演、边拿手机拍个不停的市民赵庆国高兴地说:“很高兴能够看到孩子们表演这个节目,有传承才能更好地保护非遗文化。”

       滚山珠艺术团领队祝英介绍,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是贵州的一大瑰宝。祝英说,艺术团很多小演员都是纳雍县各地的学生,自2018年以来,纳雍县把苗族芦笙舞搬进校园,带到学生身边,并邀请当地民间舞蹈艺人传授学生舞蹈。让学生们在悠扬的芦笙曲、动感的节拍及优美的舞姿中,传承苗族文化。

微信截图_20230617230606.png

       在非遗展演中,彝族莫轰合奏、苗族喊歌、彝族铃铛舞、“撮泰吉”、化屋苗族多声部民歌等一系列非遗项目先后登台展演。毕节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经过多年培育,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已成为展示毕节市非遗保护成果的重要平台。”

微信截图_20230617230642.png

       古朴雅致的大方漆器、精美绝伦的苗族刺绣、经久耐用的威宁砂陶……在非遗展示体验区,来自毕节各地的非遗作品吸引无数人驻足观赏。

       在威宁砂陶制作技艺展示摊位上,只见贵州省非遗传承人廖亮清手把手带着小朋友一起制作砂陶,不一会儿一个陶罐雏形就展现在眼前。

微信截图_20230617230713.png

       “小米乐,棉背篓,人背马驮七只脚。”这句顺口溜,在威宁自治县斗古镇米乐村已流传多年。这里的“小米乐”指的就是米乐村。廖亮清告诉记者,过去几百年间,当地曾以制作砂陶为生。村民用背篓背着、用马驮着制好的砂陶,走街串巷叫卖。

       酒香也怕巷子深,“走出去”已成为非遗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借助非遗传承人的身份,廖亮清走出大山,辗转江西景德镇等地学习,并积极参加深圳文博会、贵州丹寨非遗周等活动,与同行交流。

廖亮清家至少已有6代人靠制陶为生,而令他最担忧的是难寻合适的传承人。“做砂陶十分考验人的耐心,心浮气躁做不好,要真正感兴趣才行。”为了更好地传承手艺,廖亮清中年“触网”,使用快手平台拍摄短视频和直播展示自己的手艺。

       毕节历史和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民间蕴藏着大量原生态传统文化资源。截至目前,全市共有8个项目进入国家级非遗名录,73个项目进入省级非遗名录。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精美的漆器制品、古老神秘的彝族“撮泰吉”、民俗风情浓郁的剪纸技艺等,构筑起非遗文化灿烂的百花园,相互碰撞,交织融合,璀璨绽放,讲述着毕节这方水土的前世今生。

微信截图_20230617230756.png

       近年来,毕节市紧扣围绕支持“创建黔西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重点,全力推进毕节市文化遗产工作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此外,还鼓励传承人依托苗族刺绣、蜡染,彝族漆器、砂陶等传统技艺类项目建立公司200多家,研发创新非遗文创产品200多项,组织非遗歌舞进景区演出,在景区设置非遗集市,建立非遗商品专柜,设置非遗体验项目,不断创新非遗利用方式,拓宽非遗利用渠道,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共同发展。

       下一步,全市将始终围绕“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不断加大挖掘、保护力度,推进系统性保护和抢救性保护,积极探索文物利用的新方式、新途径,不断建立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体系,不断夯实传习场所,发展壮大非遗产业,积极推进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利用与发展,让民族文化瑰宝之花在融合发展中绚丽绽放。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