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黔西保留了全国唯一的象祠时间:2024-06-25 象祠文化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与探索象祠原是奉祀“象”的祠庙。“象”是舜的同父异母的兄弟。古代建祠庙以奉祀象,除黔西象祠外,据有关史料记载,还有今湖南道县北建有“鼻神亭”,湖南零陵郡应阳县东建有“象庙”。但“鼻神亭”和“象庙”均已不存于世。仅有贵州黔西保留了全国唯一的象祠,位于贵州黔西素朴境内的灵博山上,始建年代不祥。舜的包容和博爱、象的改过和向善是象祠文化的核心内涵。 图为“问道向黔·探寻阳明悟道之路”风物之旅赴素朴象祠讲学 王阳明谪居龙场期间,曾应当时贵州宣慰使、水西彝族土司安贵荣之请,经“龙场九驿”进入黔西写下著名的《象祠记》。象祠因《象祠记》闻名。重修后的象祠在清康熙年间、咸同年间数毁于战火。黔西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象祠重建工作,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投资2200万元重建象祠,在山脚建有水西馆、阳明馆、养心殿,在主峰建象祠大殿,从山脚到山顶共426级石阶,在山顶建有九龙阁。重建后的象祠飞檐翘角、气势恢宏,登上九龙阁,“一龙昂首、八龙俯伏”的景色尽收眼底。象祠的重建,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较强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象祠文化彰显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王阳明先生在《象祠记》中写道:“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举之而不敢废也。”象作为舜同父异母的兄弟,生活的年代在公元前21世纪左右,距今至少也有4000年的历史。按象之“既死而人怀之”,建祠供奉的推论,则祀象之俗至今亦有4000年左右。黔西各族人民4000余年祀象从未中断,主要根植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历史发展,是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在贵州的一个生动典型。 象祠文化彰显了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象祠位于“龙场九驿”六广驿与谷里驿之间,“龙场九驿”是奢香夫人为开拓贵州交通、促进水西民族地区与中原交往交流交融修建的,王阳明先生也是经龙场九驿进入黔西写下的《象祠记》。水西馆记录了奢香夫人为巩固民族团结、维护大一统,对明廷驻贵州都指挥使马烨“祼香衣而笞其背”、妄图以此激怒奢香反明的阴谋,奢香忍辱负重、深明大义,在安抚水西军民的同时,选择进京面圣揭露了马烨的阴谋,积极维护民族团结、巩固西南边疆。阳明馆再现了王阳明谪居龙场后,与贵州宣慰使安贵荣互通书信往来,王阳明与安贵荣“三书”规劝安贵荣从大局出发,出兵平定水东叛乱,处理好土司政权与朝廷的关系,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彰显了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 |